薪水的定義
既然這本書是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才能賺取高薪的,那我們必須弄明白薪水的準確定義。
薪水古時稱薪俸、薪給、薪金,現代人稱其為薪資。由於大家多是工人階級,所以又稱為工資。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薪水”的歷史起源:
據《南史·陶潛傳》記載:陶潛送給他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說:“你每日生活開支費用,自己難以供給自己,現在派一個僕人來幫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兒子,要好好待他。”後來人們便把工資叫做“薪水”了。
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後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為俸祿發給朝廷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等。而明代曾將俸祿稱“月費”,後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而在魏晉六朝時,“薪水”一詞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逐漸發展為日常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裡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費用。現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資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費”,主要也是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的。因此,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
在西方國家,薪水的的來歷卻與食鹽有關。
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最著名的便是“鹽路”。在這條路上,羅馬的遠征軍開進開出,商人們趕著滿載鹽塊的牛車,從遙遠的東方直奔羅馬的臺伯河。當時,羅馬士兵的軍餉還包括一部分食鹽,稱作“薪水錢”,從這一個詞中就引出了沿用至今的英語“薪水”一詞。古希臘人、羅馬人常用鹽購買奴隸。如奴隸主認為某一奴隸勞動不力,則說:“他不值那麼多鹽。”此話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著要扣他的薪水了。
在瞭解了薪水的歷史起源後,我們再來了解薪水的種種釋義。
1。柴和水
借指生活必需品。
《魏書·盧昶傳》:“若實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幾時……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
宋朝的葉適曾在《提舉江州陳公墓誌銘》有云:“虜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萬,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這是家兄的俸銀一兩,送與長兄先生,權為數日薪水之資。”
2。打柴汲水
是日常生活費用的意思。
這個我們開篇就說過,《南史·陶潛傳》記載:陶潛送給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說:“你每日生活開支費用,自己難以供給自己,現派一個僕人幫你打柴汲水。”後來人們就把勞動所得的工資叫做“薪水”。
唐朝元稹的《河陰留後元君墓誌銘》:“我諸父法尚嚴,家極貧,而事事於喪祭賓客,雖掃除薪水不免於吾兄。”
宋朝陸游的《示子遹》詩:“勞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書事可知。”
3。即工資
清朝俞樾的《茶香室叢鈔·薪俸》:“按此知國初官員有給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猶在人口,而近來各局委員有薪水之給,亦本此也。”
鄒韜奮的《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十:“偏重按勞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決困難的津貼,在過渡的社會中都有它的必要性,這是一個原則。”
曹禺的《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說你的薪水。從薪水裡,自然是擠不出油水來。”
透過以上的瞭解,我們不難發現,薪水從古到今都關係民生大計。因為有了薪水,我們才能購買到生活必需品,才能維持自己的日常生活。這也就更加體現出,職場人士追求高薪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追求高薪沒什麼不對,相反,這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