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順便還想羅嗦一句,湖知網友哥巴的《一個共和國同齡人的思想構築史》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我稱之“一個真正的愛國思想者的聲音”啊!

49樓天塵:柳兄好。

紀飛兄弟,我也剛拜讀了你的《我在農村的娘》,情深意切。

夜深人靜,等看你的大作。

張老三,知青作家我喜歡的有阿城,史鐵生、老韓(少功)等。

乙丁,謝謝推薦美文。

50樓二馬:大出我的意外,進網一年來,第一次看到正兒八經談知青文學的探討貼。作為一個做了近40年文學夢的愛好者,讀了樓上各位的高見,心不能安……尤其是老梅的顧忌,也一直是我彷徨、不得求解因而走不出來的關鍵: “就我而言,十多年前就曾想不自量力寫知青文學。寫小說,覺得象虛構;寫*紀實,涉及他人,恐引不滿'之後果然知道所慮存在,幸喜不曾動筆';日記沒有,詩歌不會。。。。。。” ——老梅語 呵呵呵,而我,從下鄉的那天,就決意要完整地記錄下來。因此不到五年的時間,寫下了10大本日記——當然鑑於歷史的原因,有些話不能直說。可字裡行間基本上還是能讀到真實,完成了一個女知青從熱血沸騰到萬念俱灰的蛻變。 慚愧,至今依然顧慮著止步不前。 謝謝樓主!恭喜老梅獨闢蹊徑成功!

未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六、

致柳樹坪 兼議知青文學 六、

51樓孟曉:“孟曉兄,很喜歡你這種平心靜氣,又有點認真的論事方式。人一氣急敗壞先就輸了三分。我要向你學習。我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非常正常。總的感覺,我們是同多於異。緊握你的手。”——有共同的經歷,有共同的情感,有共同的愛好……是難得的!觀點是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對知青文學一直比較關注,下面重貼我在“瑤池筆會”上關於知青文學的觀點,供參考——

知青文學的生命力

2009年10月11日的烈士公園瑤池山寨又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這裡要舉行“湖湘知青2009金秋筆會”……這一次由江永欄目策劃的活動又出現了上一次那種熱鬧歡騰的情況,原本只打算舉行幾十人的小型筆會竟變成了一次作家、書法家和知青寫手等各路精英雲集的中型盛會……

本次筆會的主題是圍繞討論“知青文學”的走向和發展,“知青文學能不能走下去”(我覺得改成“知青文學的生命力”為好)就是開會前曾經擬具的一個討論題。針對於當前知青作品並不很繁盛的狀況,許多人提出了知青文學能不能走下去的疑問。依我個人的看法,這種提法未免悲觀了一點。我曾在前不久的一次十來人的湖知網友小聚會上說:知青文學能不能走下去,取決於我們自己——即取決於我們自己所寫的知青作品的生命力,如果我們知青作家寫出來的作品具有生命力,那麼知青文學就能立足於社會,就完全能夠走下去,這是絲毫不應該懷疑的發展趨勢。所以,諸位同仁請不要擔憂,知青文學的生命力正方興未艾,它一定會隨著社會的開放發展變化在歷史的文藝長廊裡佔有光榮的一席地位的。

知青文學之所以能立足並發展下去,主要是因為知青文學的物件所決定的。知青是什麼?它是數千萬在*中蠻撞亂幹一番後,再被“流放”到天南地北山區湖鄉的所謂“知識青年”龐大群體(包括*前下放的那批“血統論”最早受害者老知青)。在我印象中,自上世紀80年代撥亂反正後的“傷痕文學”以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葉辛和梁曉聲兩位知青作家的作品。前者以《蹉跎歲月》和《孽債》給我們這一代留下了刻骨銘心的青春美夢失落後的反思;後者以《年輪》喚回了我們記憶良知中無論怎樣都抹殺不去的成長年華的情感。之後的九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