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炊�雌鵒慫�奈尷尷緋睢��
江湖漂泊,無可寄託,惟在朋友相聚時,靠碰杯遣散鄉愁。誰知深夜醒來,但聽得山館窗外,淅瀝雨水敲打梧桐的枝葉,濃深的鄉愁又將人淹沒。
遙望故園,還能怎麼樣呢?楚水吳山,萬里相隔。忽然有友人返回河南,趕忙拜託代為看望家中兄弟們,家書沒有修完,早已流下數行鄉淚。
白居易十五歲時得知朝廷之進士試,於是在越中游歷期間,發奮讀書,準備應進士第,詩文成就,已見不凡。
但白居易當時畢竟年少,遠方孤處,病魔時襲,寂寞難以排解,除夕之夜,闔家團圓之時,不惟思親尤甚,更其掛念家族中眾位弟妹——
感慨時世艱難,長夜不寐,百憂叢生。離家萬里,一別經年,面對書案上的如豆孤燈,只有夜夜梳理思念啊。
早春之季,萬物復甦,越中鶯飛草長,北方也將次第迎回春色,但那裡兵連禍結,身處異鄉的遊子不能歸去,只有愁緒滿懷,於明月當空之時獨登江樓,悵望北方,遙託心事——
雲水蒼茫難辨,樓頭孤客旅愁無限,春來入越,季節流逝,總是深夜夢歸鄉里。遙遠的北方不斷滾動著戰塵,南北國土間的通道上早已生滿荊棘,兵荒馬亂,何日是個盡頭呢? 。。
白居易傳 四 長安詩名
四 長安詩名
離亂使年輕人早日成熟,十六歲的白居易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操心。
豪門貴族的後裔,可以借賴祖上的蔭庇,過上富足的生活,白居易不是,他只能靠勤學苦讀去博取功名。
京城長安,文化隆盛,人才薈萃,可以切磋學問的人很多,真正有學問的人也容易得到達官顯貴的賞識,受他們舉薦而取得一官半職,也能實現“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白居易決定到長安去。
恰在此時,背叛朝廷的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被其部將陳仙奇毒死,豫南、淮西戰事停歇,越中至長安的路途恢復通暢,於是滿懷希望的白居易,於貞元三年夏天走進了都城長安。
繁華的大長安,殿堂樓閣星羅棋佈,房舍屋宇鱗次櫛比,大街小巷縱橫交錯,紅男綠女人山人海。店肆羅列,商業忙碌,有時興的刺繡、綾羅、錦緞,有精美的陶瓷、鐵物、銅器,有西域來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還有夜明珠之類的稀奇珍寶,琳琅滿目,多不勝收。
白居易初來乍到,長安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和興奮。但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沒有心思欣賞這飛光溢彩的都市生活。在驛站中稍事休息,就袖著詩文遍訪京城大家,其中就有享有盛名的著作郎顧況。
顧況擔任掌管編纂國史和起草朝廷重要檔案的著作郎,無論在朝在野都極負盛名,求見的人極多,常常門庭若市。他既是大詩人,又是宰相李泌的摯友,十分高傲,一般士子求訪不易,更難得到他的讚賞。
白居易去拜謁顧況,一方面是想得到這位前輩詩人的指教,另一方面也企望得到名家褒揚的榮譽。
初見時,顧著作很瞧不起白居易這個初出茅廬的陌生少年,接過他所呈詩卷,看到書衣上的姓名,借而調侃道:“居易。哈哈。不過,長安物價高貴,居留大為不易啊。” 及至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諸句,不由大為讚賞,隨即改口譽揚:“青年才俊如此,長安居亦易矣!”
顧況對少年詩人的刮目相看頓時驚動長安,白居易的詩名不脛而走,大著於世。不久,白居易乘著激情寫出《詠王昭君》,在長安城被爭相傳抄——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