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4部分

大清洗”的風雨之中。從137年起,隨著圖哈切夫斯基被處決,大清洗的風暴敲擊著蘇聯紅軍裝甲坦克兵的精髓,相當部分接受過系統軍事訓練的軍官被處死或逮捕,裝甲部隊裡充斥著對紅軍坦克兵前途漠不關心、毫無經驗甚至無能的新軍官。但是,蘇聯坦克工程師吸取了西班牙內戰的技術上的教訓,蘇制“t…26”坦克和“bt”坦克在西班牙遭遇的強勁敵手——德制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魔鬼坦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蘇聯人意識到他們手中的坦克防護水平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本質上的提升。加之當時蘇聯主要的中型坦克“t…28”亦是非實用的多炮塔坦克,在未來的戰爭中難以挑起大梁。

其實在西伯利亞邊界和中國守軍的一系列小規模“非正式”衝突事件中,蘇聯紅軍的官兵們就發現“bt”坦克的汽油引擎極其容易燃燒,在遭到華軍炮彈、地雷、燃燒瓶甚至步兵火器擊中後很快便會全車起火。就此,蘇聯有關部門曾列出三個新型坦克計劃。首先是為了代替“t…28”中型坦克,而在列寧格勒的“樣車設計機械局”設計局負責開發的“115計劃”——該坦克計劃設計的坦克重量為32噸,裝甲強化到50毫米,但由於仍舊奉行一個主炮塔(76。2毫米火炮)加上2個機槍塔的複雜多炮塔結構,方案即遭否決。而第二種也是最初實現“設有反坦克炮彈無法擊穿的裝甲”之蘇聯坦克為“111計劃”,這種坦克設計的戰鬥重量也是32噸,但採取的是單炮塔的設計,炮塔上安裝有45毫米火炮,而裝甲提升至60毫米,然而該車亦只是在完成樣車後就沒有繼續發展。

第三種也是最成功的樣車卻是哈爾科夫蒸汽機車廠設計局的“135計劃”。哈爾科夫蒸汽機車廠的全名是“國際共有主義哈爾科夫蒸汽機車廠(第183工場)”。不過“135計劃”並非按照工程師希望的“保證防護力”的方針製作,而是工廠為了更新“bt”坦克而開發的裝甲厚度只有20毫米的輕型坦克,內部名稱為“a…20”。而為了“bt”坦克的改良換代,哈爾科夫蒸汽機車廠的a?菲洛索夫設計組早在“111計劃”和“115計劃”之前即著手進行研究。這個設計組完成了“bt…s/2”和“bt…is”兩種實驗車型。“bt…s/2”作為“a…20”的先驅車和前身,裝甲厚度也只有25毫米。然而,“bt…s/2”並非僅僅依靠裝甲厚度取得防護,設計組為它設計了傾斜配置的車體側面和炮塔裝甲,用大幅傾角變相提升防護能力,雖然這會引起車內容積的不足,但與這種不足相比,乘員的生存能力顯著提高。不過,由於包括主任工程師a?菲洛索夫在內的設計組成員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蘇聯當局逮捕,計劃被迫擱置。

(四百一十)從“蘇聯”級到“超大和”

雖然大清洗到現在給蘇聯人帶來的只有恐怖和災難,但也有一定的例外,蘇聯高層從列寧格勒的試驗設計機械部(主業是重型坦克設計)調來的年輕的天才工程師米哈伊爾?柯什金接手設計組。柯什金立即著手大幅度修改“a…20”計劃,由於蘇聯最高軍事當局的要求,“a…20”沿襲了“克里斯蒂”坦克和“bt”坦克的履帶/負重輪雙重行走裝置。而柯什金設計組認為這種行走裝置只會徒增坦克的重量、過於複雜、會造成坦克生產成本和時間增加,從而影響實戰中的運用,而且他們推定雙重行走裝置的使用頻率亦較低。柯什金將改進出的純履帶形式的樣車改稱“a…32”,這是由於其車體前部裝甲從20毫米提升到了32毫米的緣故。和“a…20”安裝45毫米火炮不同,“a…32”則改為76。2毫米的短身管火炮。

蘇聯工程師們從西班牙和遠東的經驗中認為,汽油引擎過於容易被引燃,所以期望著柴油引擎的新突破。從132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