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用心良苦,勇氣可嘉啊)。
諸葛亮沉默的表現,無非是以下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就是自覺說話力度不夠,說了也沒有用,索性不摻和了;
——但是,這種可能是不會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蜀漢帝國開張之後,諸葛亮就已經成為了丞相,不再是一個小小的運輸大隊長了,不再是一個小小的軍師將軍了,法正們英年早逝了,現在,從面子到裡子,諸葛亮都是有了質的飛躍的,你能說諸葛亮說話能沒有力度嗎?能不站出來說話嗎?就算他不想說,你覺得劉備不會點名讓他說嗎?
再說了這是沉默的理由嗎?諸葛亮說話的力度再不行,那也比趙雲和秦宓兩個人強吧?人家都說了,你為什麼不說,或者不說到點子上?
所以,這一種可能從諸葛亮地位的迅速躥升以及他的本性角度來看已經不大了。
第二種可能是,諸葛亮和劉備貌合神離,貌似地位很高,實際上沒有想象中那麼緊密,劉備對他也不是言聽計從,結果,看似高高在上的諸葛亮就保持了沉默,一言不發;
——這只是一種假設,因為我們很難找到劉備和諸葛亮不合的蛛絲馬跡,相反,可以找到很多倆人精誠團結的相關例證,比如一開始的“三顧茅廬”,比如面對關羽張飛質疑的“魚水之歡”,比如讓諸葛亮坐鎮後方足食足兵,所以,即便把諸葛亮放在後方,不讓他上前線不是不尊重他,而是因為革命分工不同,而且,把大後方完全交付給諸葛亮來打理,這恰恰是對諸葛亮信任的一種表現啊。
如果實在是要找一些事兒的話,那也是法正得寵的時候,顯得劉備有點和諸葛亮疏遠,對法正有一些“嬌慣”。
但是,現在法正已經死了啊,許靖就是一個擺設,以前是擺設,以後還是擺設,所以,即便以前有點不太對勁,那麼眼下的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那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君臣二人產生隔閡的問題,而且,諸葛亮也是一個很有職業操守的政治家,不會對影響國家前途的決策完全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何況現在已經是堂堂丞相,更是對這一級別的議案有著責無旁貸的發言權了,這一點是被無數的事實證明了的。
所以,經過一系列的排除法之後,偶只能得出這樣來的結論來,也就是第三種可能:諸葛亮和黃權一樣,對於出兵作戰沒有什麼非議,甚至有可能表現的比黃權還要“激進”:
老大親自出徵也是未嘗不可。。 最好的txt下載網
36—05:宣戰,勢在必行(5)
讓我堅信這一點的佐證有二。
第一個佐證是參考諸葛亮的隆中對。
這裡不再想重複抄錄了,只是想說,荊州區域在諸葛亮的反攻計劃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裡淪落到了敵人的手中,那麼一切的一統夢想都只是痴人說夢了,所以,弄丟了一定要拿回來。
誠然,在諸葛亮的設想中,孫權始終是被團結的物件,但是,這不代表就一味的妥協退讓,因為面對最終的主要敵人曹魏政權,必須以荊州為戰略立足點之一,否則的話,北伐大業將會遭遇極大的難度,被束之高閣——後來諸葛亮在北伐前進道路上的坎坷就是最好的證明,試想,如果荊州沒有丟的話,蜀漢對曹魏的威脅絕不會是那麼簡單的,就像一職球隊進攻,只是單純的高空球或者單純的玩複雜的地面配合(妄圖把球配合著傳進敵人的門裡那種變態型別的)都不會很好的解決進攻端的問題,除了打法是否相剋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是進攻方式過於單一,也讓敵人好做防禦了。
荊州無法回收,只能一條腿走路,這就是最大的難處,為了避免自己引以為豪的隆中對成為鏡花水月,諸葛亮自然不會對劉備的東征大計橫加阻撓了,投上贊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