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3部分

1913年年初,《倫敦條約》正式透過交戰雙方地簽署和英、德、中、法、奧、俄六大國的副署生效,而美國。則因為杜蘭特政府忙於政權交接而沒有參與到這次重大國際外交事務中來。

條約苛刻地規定:密底埃諾斯一線以西的土耳其領土除阿爾巴尼亞以外全部割讓給巴爾幹同盟國家,具有戰略意義的克里特島也割讓給該同盟;阿爾巴尼亞和愛琴海中所有土耳其島嶼叫由六大國決定命運。

這個條約標誌著土耳其此前對幾乎整個巴爾幹半島(除希臘外)的統治地位被完全傾覆,這個曾經的大帝國徹底蛻變為三流國家。這個條約也代表了中歐同盟國在世界政治、外交主導權的爭奪中再次敗給了協約國。此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政治家們力圖挽回顏面,打破協約國家對世界的主導地位,全面戰爭地風險在這種企圖心下陡然地提高到了臨界點!戰爭的陰雲密佈在歐洲上空……

當然,1913年的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這個時候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政治家們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契機《倫敦條約》規定的利益分配問題。

保加利亞、希臘、門得內哥羅(黑山)、塞爾維亞四國為了馬其頓、色雷斯、克里特島的歸屬問題開始爭吵不休,巴爾幹同盟分裂;在德國和奧匈的支援下,保加利亞積極地準備準備戰爭。而土耳其則在得到其他三國許諾歸還部分領土的誘惑下。短見地選擇了新巴爾幹同盟(黑山、塞爾維亞、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

1913年6月29日保軍突然向塞、希、門三個盟國發動進攻。不久,羅、土兩國相繼向保宣戰,保軍屢攻受挫,全線敗退7月13日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亞與塞、希、門、羅四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習月四日保、土兩國在德國和奧匈的牽線下籤訂《君士坦丁堡和約》。戰敗國保加利亞喪失了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所分得地大片土地。

混亂的巴爾幹!戰後,巴爾幹諸國的組合發生變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復存在,代之以兩個集團,一方是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另一方是保加利亞、土耳其。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各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操縱。總提來說。德國和奧匈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得到了好處,儘管是以保加利亞喪失大片領土為代價得到的好處。兩國打破了協約國對兩國的戰略包圍,拉攏了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從而形成了一條彼此相通的戰略聯絡。

透過兩次巴爾幹戰爭,使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這就加深了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的矛盾,終於使巴爾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地火藥桶。不能不提到另外一個關鍵性的角色義大利。義大利在意土戰爭並沒有達到目的,而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卻看到德國和奧匈在政治、外交上的拙劣表現,對奧匈謀求在塞爾維亞的利益也相當地不滿,因為義大利也想得到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靠亞德里亞海的一部分國土。只不過反映實在慢了一點,沒有趕上兩次戰爭的班車而已。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而土耳其又實在很虛弱,愛面子的義大利不可能在剛剛結束對土戰爭後冒天大的風險與土合作對付同盟,這就失去了一次機會。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是保加利亞對同盟的戰爭,完全就是一邊倒,愛好投機取巧的義大利也不能去插足,這又失去了一次機會。

到戰後,在比自己強大的奧匈表現出對塞爾維亞的濃厚興趣時,義大利的小心思開始活動起來了。不過,義大利沒有直接去與奧匈衝突,則寄希望於塞爾維亞黑手黨在義大利政府和軍方的支援下得到政府權力……

北京的龍劍銘,在指使外交部謀求在《倫敦條約》上發揮影響力以後就主動退了出來,讓待在歐洲長達一年時間的外交部副大臣,可憐的伍銘樞伯爵終於回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