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川蜀風雲
隆武三年五月間,王彥主導三路援川的計劃,其實在他心裡十分清楚,真真能夠依靠的只是東路高一功,以及他親率的中路軍。
至於西路人馬,則完全是為了方便他整頓西南,而有意將西南的各路人馬調出來,以便於忠貞鎮能順利接管這些軍閥原來控制的地區。
王彥對於丁魁楚一路並不抱有希望,這一路能建功,自然是好事,不能建功,甚至吃了敗仗,也沒有什麼關係。
隆武三年六月中旬,王彥督兵進入四川播州宣慰司之時,被王彥最不看好的西路軍,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丁魁楚一路,負責迂迴包抄,王彥原本沒有指望,只是希望他能牽制一下清軍就好,但是西路軍卻一路勢如破竹,先下永寧宣撫司,然後直接打下了川南重鎮瀘州,超水平的完成了西路軍第一階段的目標,讓王彥震驚無比。
自甲申以來,整個天下的情況十分複雜,各種勢力交織,士紳百姓反覆於大明、流寇、滿清之間,被幾方勢力輪流統治,這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一些士紳流寇來了屈服於流寇,滿清來了屈服於滿清,大明來了又敲鑼打鼓的迎接大明,搖擺不定,但這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
清軍進入四川之後,張獻忠失敗,四川就沒了能夠抗衡清兵的力量,吳三桂遣偏師收取川南,川南各府大多很快就向清兵投降,以求不被清兵屠虐。
川南不缺大山,一部分不願意投降的抗清勢力,則退入大山,結寨抗清。
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在四川主持局勢的主要領導人,川陝總督樊一蘅,他便退守永寧、瀘州一帶的大山之中。
他是弘光年間,朝廷委任主管四川局勢的主要官員之一,除了他之外,還有比他高一階的
總督川陝雲貴軍務,專辦“西寇”的大學士王應熊,目前退到了夔州一線,另一位高官則是四川巡撫馬乾,已經就義於巴縣。
丁魁楚一路經永寧攻打瀘州,就是因為退入山中的樊一蘅,聽說朝廷兵馬入川,從大山中出來,配合丁魁楚,輕鬆奪取了兩府之地。
清軍沒有想到明軍會援救四川,所以在川南沒有部署多少兵力,而之前因為清軍勢大,退入山中的抗清武裝有了入川明軍為依靠,盤踞於敘永一帶的明永寧總兵侯永錫,盤踞在瀘州、富順一帶,瀘州衛指揮僉事馬應試,紛紛出山響應,造成了西路軍勢如破竹的局面。
丁魁楚也沒想到仗打的這麼輕鬆,西路軍諸將一掃桂王垮臺的陰霾,一面歡喜的向王彥報公,當然功績都是他丁魁楚的,基本沒有川南明軍什麼事兒。
王彥看了奏報,結合局勢,很快斷定,因為道路阻隔訊息不通,清兵還不知道三路明軍入川之事,所以在川南部署薄弱,清兵主力極可能尾隨西軍進入了夔州一線。
有見於此,王彥決定火速撲向巴縣,在清軍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奪回重慶府,然後包抄集結於夔州的清兵,與高一功一起將清兵逼入三峽地區,活活餓死。
到目前為止,明軍援救四川,可以說是相當順利。夔州府,萬縣,坐落於長江上游,重慶東北部,扼住三峽,地位獨特,是川東大門。
孫可望捨棄萬縣,率領西軍殘部南遁之後,明大學士王應熊獨木難支,率領曾英退入三峽。
此時萬縣城外,連營漫野,難以計數的清軍出沒其間,而縣城之內,則雲集了入川清軍的得力干將。
在萬縣府衙內,一處寬闊的廳堂之上,入眼俱是身披鎧甲,腰挎刀劍的戰將。
他們或立或坐,目光都匯聚在同一個人身上。
此人年約三十開外,身長七尺有餘,裡穿蜀錦袍,外罩寒鐵甲,頭戴六瓣鍍金盔,下面是稜角分明的臉龐,一雙刀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