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仗隊離開京城,京城老百姓們對於這件事更為關注,大家都翹首以盼,等著大周太子入京。
皇帝這幾日也開始上朝了,不過對朝堂諸事並不是太關心,最主要關注的,是江南大周太子的事。
一日一日過去,他們沒有等來江南的訊息,倒是先等來了西北邊境的訊息。
這一日,邊境傳來急報。
蠻夷大軍犯境,邊境怕是有一場惡戰。
對於蠻夷來犯,朝廷並沒有太過擔憂。
因為大魏的兵力,比蠻夷要高過許多倍,在大魏朝廷眼中,蠻夷出兵挑釁大魏,簡直就是不自量力。
在兵力絕對懸殊的情況下,朝廷半點不怕。
是以,當訊息傳來之後,朝廷都覺得一定能勝,最好是把蠻夷趕回腹地。
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打敗蠻夷容易,但是徹底消除蠻夷之患難。
蠻夷和大魏打了這麼多年,蠻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沒有要退兵的意思。
大魏這邊,也不敢前往蠻夷的腹地。
蠻夷地廣人稀,軍隊一去立馬就散了,根本沒有意義,只能守著國門,不讓蠻夷進犯。
皇帝少見的有些頭疼,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雖然大魏不會敗,但是沒有人會願意看到戰爭的發生。
邊境距離京城有些距離,哪怕八百里加急,現在邊境怕是已經戰火四起。
眾位大臣都等著邊境的捷報。
另外一批人,卻是有一些其他的打算。
當日午時,便有大臣上奏,說江南距離西北比較近,正好可以讓大周太子前往,鼓舞士氣。
若能一局平定蠻夷,那是更好不過的事情。
說這話的,是太子李元漼的人。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太子李元漼想借蠻夷的手,神不知鬼不覺的除去大周太子。
這種事大家心知肚明,沒有人在明面上拆穿。
有一個人說,附和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皇帝龍案前的摺子,堆成了小山,全部都是支援這件事的。
太子府,樂施院。
太子李元漼正跟幕僚們商討眼前的事情。
幕僚們一個個面帶喜意。
“殿下,這簡直就是天助我眼,無論這大周太子是真的還是假的?只要他去了邊境,便必死無疑。”
“是啊,太子殿下,戰場上刀劍無眼,有去無回是常事,大周太子死在戰場也算死得其所。”
“對對對,他既然身為大周太子,那麼在邊境百姓性命攸關之時,理應前往視察,和大家共患難。”
最近朝廷一直都是針對大周太子的事,李元漼也開始偏向確實有大周太子這個人,而不是李元齊的陰謀。
這讓他更加有危機感。
這會,他聽著這些話,也不由得鬆了一口氣,但是他心中還是有所疑慮。
“他會去嗎?這麼明顯的坑,他應該知道大魏朝堂的人都不想他活著。”
幕僚:“對於他來說,這也是個機會,若能打了勝仗,他的名聲便實實在在的水漲船高。
“只是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也無從聯絡得到他,若不然的話,從旁勸歸一二,那麼大的誘惑,大周太子一定會去的。”
李元漼:“若他抵住誘惑,不去呢?”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
這確實是個問題,這麼大的坑,大家都能看得出來,前太子身邊應該也不乏能人,要不然也不會韜光養晦那麼多年,現在出手的每一招他們都不能防備。
對方也一定能想到他們想要做什麼,從而抵制誘惑,不去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