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中華嬗變為大國的“黎明”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或許會靜思:我是怎麼來到世上的?吮吸了母親多少乳汁才姍姍學步長大成人?作為一個國家,自然也會追思,我們的國家是怎樣形成的,啜飲了哪些思想的營養,才從諸侯割據的中華嬗變為大國?離開了這些思想的營養,我們會變得瘦小,或者變得懵懂弱智。所以,人們常說:不要忘本,為什麼不要忘本?因為,離開了根本你就站立不穩。
管仲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經濟學家,軍事思想家。讀懂管仲,就讀懂了半部春秋歷史。你能感受到,作者並不是在寫管仲這一個人,而是在探尋中華嬗變為大國的那個黎明。那段黎明,既有黎明前的黑暗,又有催生中華成為大國的思想曙光。你隨著作者的筆觸,慢慢會感悟到一個答案:為什麼先秦的中華打打殺殺八百年沒有形成大國,而秦一統中國為什麼又瞬間灰飛煙滅?其原因就是:大國需要的以民為本的公眾意識,需要有大國的政治制度,需要有一個有永久作為的、能應對權利挑戰的組織體系,要有老子那樣的辯證思維的哲學,要有來自實踐的經驗和智慧等等。離開了這些,歷史就要反覆。
所謂“大國”,是一種國家形態,例如說,當今“西方大國”中的多數國家(英、法、德等),其國土和人口只相當我國的一省或數省,但科技水平、經濟總量,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都遠遠超越了其他國家。
而管仲很早就意識到了大國的含義,他說:“所謂同者,以先後智渝者也(渝:疏導、變化的意思),均則同爭,倍則說,十則從服,萬則化”。《管子。侈糜》。這句話的意思是:國與國的融合,是以先進和落後之間的智思想智慧資源(管理與科技水平)來決定的,彼此均衡,就有競爭;如果超人一倍,別人則佩服你,如果你高人十倍,人家就願意臣服你,如果高出萬倍,人家就願意被你同化融為一體。
西方學者也開始讀懂管子和春秋戰國的歷史。例如,風靡全球管理界的名著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就曾寫道:“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中國與希臘正處在形成大國(萌芽)的時期。隨著大型組織擁有的制度性權力增加,人們必須面對組織權力帶來的危機,需要有領導管理哲學,中國的管子與稍後的孔子為中國領導哲學方面打下了基礎,兩者相距百年,我認為這不是偶然。”
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矗立著一位值得民族驕傲的歷史名人塑像,他就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尊稱管子。管仲(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漢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 管仲;名夷吾;穎上人也”(今安徽穎上人),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子》一書並非都是管子所寫,但它集納了管子和先秦社會的治國思想和智慧。
梁啟超說管仲是“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臺灣大學者楊柏在所著的《中國人史綱》裡說:在國史中,堪稱為政治家的不過六七人,管仲是第一人。
人們習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個“霸”,是“伯”的意思,是“老大”、“盟主”的意思,管仲輔政齊國四十年,齊國成為春秋首霸,民富國強,內無逆臣公開作亂,外無強敵入侵寸土。這其中最重要的,初步構建了實現了大國所必備的政治制度以及重民、順民的政治思想體系。
簡言之,平民宰相管仲的政治成功就是:“親民的政府加上親民的政策“。這個邏輯看似簡單,但是,要實踐這個邏輯,卻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那麼,管仲究竟作出了那些歷史貢獻呢?在閱覽本書之前,簡要列舉管仲在國史上的第一:
——親民的政府與親民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