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6章 分兵之策,兵臨城下

探子回報,北府城的明軍並無動向,也就是說,突襲索諾木杜稜臺吉的可能不是北府明軍,而是另一支明軍。

這一次,濟爾哈朗召集各軍統帥議事。

來參會的有車臣汗、奈曼部的袞楚克巴圖魯臺吉、克什克騰部的瑣諾木諾言臺吉,還有科爾沁部的奧巴洪臺吉。

另外漢軍八旗,有李永芳、金礪等一眾高階將領。

可以說,皇太極將建州八旗、蒙古八旗、漢人八旗全部派上來了,足見其與北府的志在必得。

濟爾哈朗並沒有多餘的廢話,正常會議非常簡單,就商討接下來如何打。

其實如何攻打北府,在出徵前,皇太極已經制定了大致的戰略。

不過畢竟皇太極不是親征,對前線的情況並不瞭解,戰術層面不可能制定清晰。

一切都交給濟爾哈朗。

那麼問題來了,濟爾哈朗這幾年的大規模會戰,就沒有贏過一次,一直被盧象升教做人,皇太極為何還如此信任他?

一是濟爾哈朗對皇太極是忠心不二的。

二是濟爾哈朗本身的軍事才能是極其出眾的,只是明軍不是有新式火器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濟爾哈朗原本制定的戰術是什麼呢?

圍城!

沒錯,就是切斷元上都城與北府城的聯絡,然後用大軍將北府城團團圍住,圍得水洩不通。

當然,在圍城之前,先逐個剪除北府城三面的城寨。

但現在看來,明軍已經有了準備了。

至少北府城之外100裡,有明軍精銳騎兵出現。

這樣變數就很大了。

所以,戰術層面要做微調。

大的方向不變,依然是對北府城進行圍攻。

但是,要有對北府之外的明軍的掣肘。

很快,眾人便在會議上爭論起來。

有人說堅持全軍圍困北府。

有人說分兵兩路,一路攻打北府,一路南下圍困元上都城,並且對南邊的明軍形成牽制,減少攻打北府時產生的不必要麻煩。

經過眾人一番商議之後,最終結果是什麼呢?

濟爾哈朗拍板了:圍城打援!分兵補糧!

從這個決定就可以看出,濟爾哈朗絕對算得上是頂級的軍事統帥。

早在御林衛五萬大軍北上之前,崇禎就做了幾個戰術的推演。

其中一環叫分兵之策。

何為分兵之策?

縱觀草原戰局,皇太極有10萬大軍。

那麼,他的優勢是什麼?

當然是兵強馬壯!

劣勢呢?

當然是勞師遠征,無後勤補給!

如此一分析,是不是已經很清晰了?

當然不是!

至少馬世龍當時聽得腦子一團漿糊。

勞師遠征就絕對不能打持久戰!

而崇禎想要的恰恰就是拖住戰局,宣府不斷給元上都城輸送糧草和兵馬,不停有資源堆上去。

而分兵之策就是造成持久戰的戰術之一。

例如誘導濟爾哈朗分兵五萬南下元上都城。

為此,崇禎在這個戰術環節,讓馬世龍布了一個局。

他算準敵軍必然會來切斷元上都城和北府城之間的小城寨,事實上,正常的統帥都會這麼幹。

既然你敢興奮得又蹦又跳地過來,朕就敢讓你哭著喊著回去。

這才有了索諾木杜稜臺吉兵敗狼狽回逃的局面,才有了濟爾哈朗重新主持會議的局面。

才有人提出來要分兵。

實際上,分兵就是崇禎要的。

但濟爾哈朗最終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