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圖不是笨人,自然知道唐軍的和議十有八九當不得真,只是此時皇帝已吩咐下來,而杜鄖還在殿上站著,他不便公開反對:&ldo;臣遵旨。&rdo;
朱由崧大為高興:&ldo;如此,朕無憂矣,退朝。&rdo;他退朝兩字一說出口,生怕有大臣再攔阻,飛快的走向後殿。
此時正是朱由崧服蛤蟆丸的頭幾天,每日不分白晝黑夜,都在宮中宣淫,只是唐軍使者來了,才打斷了他的行樂,聽到唐軍有意講和,哪還願意擔擱行樂的時間,自然是一走了之。
在座的大臣面面相覷,何騰蛟想追過去,馬上被二個太監攔住:&ldo;何大人,這可是皇上的後宮。&rdo;
何騰蛟長嘆一聲,只好返回,其他人呆著無趣,退出了宮中,只有高弘圖得到了皇帝簽和議的命令,苦著臉與杜鄖同行。
第八卷 一統中原 第四十七章 安慶府
安慶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和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薪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巢湖。
安慶古名&ldo;盛唐,&ldo;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峨年)南巡至此,&ldo;作盛唐樅陽之歌&ldo;。今安慶城區登雲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家郭璞登盛唐山有&ldo;此地宜城&rdo;語,故安慶別名&ldo;宜城&ldo;。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ldo;改德慶軍為安慶軍&ldo;作軍號名稱出現,由&ldo;同安郡&ldo;(今桐城)和&ldo;德慶軍&ldo;(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ldo;平安吉慶&ldo;意。到慶元元年(1195)&ldo;升舒州為安慶府&rdo;又作府名。
由於安慶地處要津,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安慶巡撫宣佈向唐軍投降,本來是看準了新朝鼎立已不可更改,在新朝能佔有一席之地,沒想到張獻忠的大昌軍會突然向安慶進攻,措不及防下,安慶一天也沒有守住,巡撫全家死於非命,應了那句禍福相依的俗話。
此時的安慶空負這個名稱,毫無一點平安吉慶之意,十幾萬唐軍將安慶三面圍了個水洩不通,連南面的長江也被唐軍的水師阻斷。
唐軍的水師還是第一次參戰。直到李鴻基稱王后,唐軍都沒有水師,長江。黃河上地防衛全靠修築的炮臺防衛,李鴻基自然知道水師的重要性,無奈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作為水師地基地。只能徒呼奈何。
直到唐軍攻下湖廣後。李鴻基才抽調唐軍中的精銳力量。由郝搖旗,馬守應作為水師正副統領,在洞庭湖修建了一個水師基地,投下數百萬兩白銀,日夜不停的打造船隻,訓練水兵。如今唐軍地這支水師兵員已有一萬二千餘人,大小船隻數百艘,比起弘光朝來,雖然遠遠不如。比張獻忠地水師卻要強不少。
有了八百里洞庭湖,唐軍水師地訓練並不差,只是訓練再好也比不上實際參戰,這次攻打安慶,剛好用得上水師,唐軍出動了六千餘人,由水師統領郝搖旗親自帶隊,從武漢順江直下,將張獻忠僅有的水師打得落花流水,片板不留,若不是張獻忠跑得快,他的大軍也會被截斷在長江北邊。
唐軍的水師雖然弱小,但每條船上都裝有數門大炮,最大的是郝搖旗的旗艦,這艘船加上桅杆高達十六米,寬十一米,長達四十一米,吃水深三米六,分成三層,可載士兵一千五百餘人,雖然比不上明軍地海船,但在長江上卻無疑是巨無霸,上面光火炮就裝載了三十六門,這一條船上的火炮就比張獻忠整個水師還要多。
張獻忠的水師還停留在運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