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高一功出任西北軍團長,卻又讓所有人打消了疑問,西北軍團比以前的實力還有所增加,帝國的野戰軍團等於有四成握在高家兩兄弟手中,看來皇帝對於自己的妻兄還是信任有加,調換高傑與劉宗敏兩人只不過正常換防而已。
軍隊之後,就是官吏的整改,朝庭決定在蒙古大草原上設立漠北省,在北京之外的整個遼東設東北省,加上又將湖廣拆分成湖南、湖北,行政區比大明多了三省,而且在縣以下又增加了鄉一級,使之大唐的官吏比之大明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許多。
崇禎時全國的官吏統計只有二萬多人,而到了新唐二年,大唐的官吏已經有五萬多人,幾乎是翻了一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預計補齊所有的職位,大唐的官吏人數將會達到十萬人。
官員的增加相對於讀書人來講當然是好事,周鳳梧等人雖然擔心大唐會重現宋朝的冗官冗員情況,但明朝官員太少也是一個事實,近二億的人口才有二萬多官吏,使之基層的權力幾乎大半掌握在當地的豪門手中。
這種現象導至許多下級官員無論是收取賦稅還是派遣搖役。沒有當地豪強地支援簡直不能進行,不得已還要委託他們來經手[奇][書][網],可想而知。官府的賦稅經他們一道手會舌去多少,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壕強地逼迫而不是官府的逼迫。
有這樣一層顧慮官員的增加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何況誰敢強烈反對。如果傳了出來。恐怕就會成為讀書人地公敵。
唐軍一方面增加了官員。另一方面官員地待遇又大幅度地增加,朝庭對官員俸祿的支出也是大幅度上升。
新唐二年,大唐五萬官吏預計的俸祿支出將會達到驚人的二千三百萬銀圓,平均每人的俸祿有四百六十銀圓,合銀二百三十兩,是前明一個縣令新俸的五倍。足夠瞻養一個十幾人地中等人家。不過,既然薪俸如此之高,那象前明的什麼冰敬,炭敬、節敬、火耗就統統取消了。
大唐的新俸能有如此之高。那是因為比起前明來並沒有數十萬宗室需要供養,只是除掉養軍,養官,大唐看似天文數字的一億銀圓賦稅已去掉了七千四百萬,除掉用來修鐵路地一千萬,教育支出的三百萬,實際上只還有一千三百萬可以支配。
這些錢有一千萬銀圓要供給皇室用度,大唐以前並無內庫與國庫之分,以前皇帝用度都是向戶部直接支取,可以說皇帝無內庫,也可以說皇帝把國庫當成了內庫。
這種現象其實很不好,如果皇帝節儉,那當然是好事,朝庭可以把多餘的財力投入了各項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地方去。
但萬一換了一個奢侈的皇帝,那國庫就要遭殃了,而且皇帝的權利如果沒有限制的話,十有八九會是奢侈而不是節斂,李鴻基想想還是把內庫和國庫分開為好,所以他直接作出規定,國庫收入的一成作為皇室可以支配的收入,如果國庫收入增長,那麼皇室的收入也會增加,反之,如果國庫收入減少,皇室的收入一樣減少。
這一成的收入皇帝首先要供養三萬近衛軍,還需要供養情報部門,剩下的才是皇室自由用度,近衛軍的待遇比野戰軍還有好上幾分,普通士兵的軍餉每月達到了十塊銀圓,預計三萬近衛軍每年的經費將要花掉五百萬銀圓,而情報部門皇帝從不讓別人插手,除了賀珍,賀景兩人,誰也不知道皇帝每年會花費多少錢。
文官們對皇帝堅持要自己的名義發給近衛軍軍費有點難予理解,在他們看來,整個帝國都是皇帝所有,又何必給近衛軍的軍費單獨列算,在李鴻基看來,此舉卻是再明白不過,近衛軍只是作為保護皇帝的私軍,既然如此,自然是要由皇帝來發給軍費。
至於情報部,李鴻基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前明皇帝一樣,成為一個聾子、瞎子,只是高高在上的一個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