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9部分

劉澤淡然一笑道:“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先生勿須掛懷。只是那周郎有眼無珠,錯將美玉當做頑石,差點就枉送了先生性命,某實不忍見如先生這般天縱奇才葬身在偏執狹隘小人手中,故而才派人出手相救,營救來遲,讓先生受驚了。”

諸葛亮平靜如水地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是在下命中劫數使然,自然是逃不過的。”

換作是旁人,經歷過如此的生死劫難,內心之中必是波瀾起伏,劉澤與諸葛亮對面而坐,卻始終看不透他內心深處的變化,諸葛亮一直就是一付處變不驚古井無波的模樣。按理說劉澤把他從死神的手中搶救下來,諸葛亮至少也是應當感恩戴德,竭誠投效過來,以期報答救命之恩。但劉澤從諸葛亮的嘴裡,除了一些客套的表示感謝的話之外,還真沒有聽到什麼以死相報之類的話。不愧是三國第一牛人,真心牛,諸葛亮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否則當日便不會以探望兄長為名棄荊去吳了,單憑一次解救的恩情,就動搖掉諸葛亮的既定心思,顯然是不夠的,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三國之中獨一無二的諸葛亮,真要是施捨點小恩小惠就可以讓諸葛亮就範的話,那他可就真不是諸葛亮了。

不過劉澤可沒有死心,做為三國時代最頂尖的智者,劉澤可是寤寐求之而不得,今天諸葛亮有幸就坐到了他的對面,如此失之交臂,那可不是劉澤的作風,沒能留住龐統,讓劉澤有些許的遺憾,今日無論如何也不能再讓這種遺憾繼續了。

劉澤親自給諸葛亮斟了一杯茶,含笑道:“某曾聽聞孔明先生向孫權建言獻策,欲行劃江而治之謀,孫權若是採納先生之計,依託水軍優勢,坐擁江南半壁江山,其地位,天下諸侯,恐無一人可以撼動,進可攻,退可守,先生此謀略堪稱是完美之至,比之昔年張良為高祖出謀也不遑多讓。我初聞之,亦是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孫權如果依先生之謀,澤必將裹足於長江北岸不得寸進。只是周瑜驕狂恣恃,不用先生之計,輕兵冒進,澤方略有微勝,實在是僥倖之至。”

諸葛亮微微聳容,劉澤的話,無疑是對他謀略的最高認可,諸葛亮嘗自比管仲樂毅,自負安國之材,本來他是無心致仕江東的,但孫權以禮相待,諸葛亮倒也不藏拙,為孫權定下了這劃江而治的基本國策。可惜江東無人識此良謀,執掌江東權柄的大都督周瑜更是深惡痛絕,讓諸葛亮頓有明珠蒙塵之感,劉澤的一席話,無疑是對他的一種肯定,就連對手都有如此高度的評價,證明諸葛亮的謀略的確是高瞻遠矚,本身事實也已經證明了諸葛亮的策略對於目前的江東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知己難求,知音難覓,江東無人可識諸葛大材,反而是作為敵人的劉澤卻對其倍加讚賞,不禁讓諸葛亮生出些許感慨,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劉澤對諸葛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諸葛亮倒也不咎溢美之辭,不過就此番赤壁之戰劉澤所表現出來的過人智謀,讓諸葛亮也是心生敬佩的。

“靖王過譽了,亮不過一村野匹夫,目光膚淺,安敢論軍國大事,所議不過信口而言,見笑見笑。此番赤壁交鋒,靖王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穩如磐石,料算如神,果真有大將氣度王者風範,周郎技窮,慘敗在靖王手下,這一仗,他倒也是輸得不冤。”

劉澤微微一笑道:“周瑜氣量狹隘、剛愎自用,若聽先生之言,又何致於有今天?依先生之策,劃江而治,水軍虎峙與長江之上,是該我頭疼才是。”(未完待續。。)

第545章 促膝而談

諸葛亮默默地暗歎一聲,是啊,如果周瑜肯聽他的勸告,江東如何能有如此之慘敗,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周瑜嫉賢妒能,狂妄自大,根本就不可能會採納不同的意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江東合當有此一敗,自然也怨不得旁人。

單單以這次交鋒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