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頁

據記載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會試首題為《唐棣之華》至《未之思也》。場中士子,有用&ldo;腸一日而九回&rdo;句者。上以言孔孟言,不應襲用《漢書》語。先是派方苞選錄《四書文》頒行,至是令再頒禮部、順天府,各於外簾存貯,俾試官知衡文正軌,並嚴重磨勘。著以下科為始。磨勘諸卷俱於卷面填寫銜名。據此可知當時磨勘多麼重要。其他具體例子的記載還多,不一一贅舉了。

說清代八股文,必然先要知道一點清代八股的特徵,以上八點,可供參考。不過所說大多是具體的規則條例等等。至於文風派別,因太抽象,要舉大量原文才能比較,今天亦難說清,不多贅述了。

第十三章:八股與古文

說起八股文,現代人一看到&ldo;文&rdo;字,每每聯絡到現代&ldo;文學&rdo;,即英文(literature)這一概念。或單純地看作是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以之比較古代其他作品、其他著述,認為沒有價值,不值一顧,這種較有侷限性的看法,使人們對於八股文的看法十分偏頗,更談不到深入去理解它,把它同歷史文化割裂開來,這是很遺憾的。如認識全面些,首先要改變這兩種偏頗的看法。第一就是不要把八股文與今日所說的&ldo;文學&rdo;聯絡起來,比較它的文學價值等等。在&ldo;文&rdo;的概念上,在&ldo;文學的&rdo;概念上,對於歷史上的東西,要多用中國傳統概念去理解。&ldo;文&rdo;,&ldo;物相雜故曰文&rdo;。《易&iddot;繫辭》,&ldo;五色成文而不亂&rdo;。《禮&iddot;朱記》,&ldo;行有餘力,則以學文&rdo;,《論語&iddot;學而》,鄭註:&ldo;文,道藝也。&rdo;朱註:&ldo;文謂詩書六藝之文。&rdo;又見《論語&iddot;子罕》:&ldo;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rdo;朱註:&ldo;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rdo;又見《論語&iddot;雍也》:&ldo;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rdo;再看&ldo;文學&rdo;,《論語&iddot;先進》,&ldo;文學,子游、子夏&rdo;。疏註:&ldo;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rdo;近人章太炎著《文學總略》則謂:&ldo;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rdo;綜上各條所釋,可見傳統&ldo;文&rdo;、&ldo;文學&rdo;的概念內涵,遠遠超出西方所謂&ldo;文學&rdo;的概念內涵,要大的多,廣的多,自然也深的多。因此理解和聯絡八股文這一歷史事物,其&ldo;文&rdo;的內涵比較,不能僅限於&ldo;文學&rdo;,而必須擴大到傳統文化的整個內涵。第二就是不只把它看成是一種科舉考試的文體,而必須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的文體。這樣才比較全面些。既然是關係到文化教育學習作文和科舉考試兩個方面,因而它的歷史影響就不僅限於科舉考試一個方面,而必然聯絡到整個受文化教育的廣大社會階層,及整個文化界。事實也證明如此。試看清末張之洞編的《書目答問》後面所附的清代學人表,經學家(包括漢學和宋明理學)、史學家、小學家、辭章家、詩家等,這是個遴選十分精到的清代學人名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科甲出身,大多都是進士、翰林。再看《清史稿》除大臣列傳而外,其他&ldo;儒林&rdo;、&ldo;文苑&rdo;等列傳,基本上也都是科甲出身,一般都是進士、翰林。只有極少數不是,而也是從小學八股文作文,卻未考上舉人、進士的人。因此說到八股文,必須注意到這一重要的歷史事實,即明、清以來一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