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但是在今河北地區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在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興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為“藩鎮割據”。

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殺,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告結束。 但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所佔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蒿為相衛(今河南安陽)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兼併,則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都)鎮大將李正已逐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4人。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達19年。

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希彩殺幽州(盧龍)節度使李懷仙,自立為“留後”,朝廷無力*,只好預設,並於當年十一月被迫任命朱希彩為幽州節度使。

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又被其部眾所殺,共同擁立朱泚為留後,朝廷也麻木了,照例追認朱泚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大曆九年(公元774年),朱泚赴京師,之後其弟朱滔領盧龍節度使。

大曆十二年(公元778年),田承嗣死後,侄子田悅接任魏博節度使。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幕僚胡震等人勸李惟嶽(李寶臣的兒子)秘不發喪,以李寶臣名義上表朝廷,請求由李惟嶽繼任節度使。

六月,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興師*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 梁崇義兵敗自殺,割據荊、襄19年的局面方告結束。

七月,平盧節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秘不發喪,擅領軍務。

八月開始發喪,奏請襲其父位,德宗李適都沒有答應。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三月,王武俊殺李惟嶽。同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相鄰道的軍隊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發生叛亂, 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

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支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極危險的境地。六月,唐朝名將李晟平定了朱泚叛亂。同年田承嗣的兒子田緒殺堂兄,歸附朝廷,得授為魏博節度使。

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朝廷平定李懷光叛亂。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毒死,朝廷授陳仙奇為淮西節度使。河北、山東四鎮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但德宗經過這些恐慌之後,轉為推行姑息政策,重授朱滔為盧龍節度使,王武俊為成德節度使,田緒為魏博節度使,李納為平盧節度使,以求得暫時安定。

之後,盧龍節度使朱滔死後將職位傳部下劉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