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叩奈蕹シ�瘢�郵亂恍┥緇峁�嫘曰疃�1說謾さ侶晨說茸�胰銜��庖幌窒蟮某魷殖浞炙得鰨�孀派緇岬姆⒄菇�劍�率郴�疚抻塹娜嗣腔嵩嚼叢階非缶�襉棖蟮穆�悖�釋�嘧鮃恍┱嬲�幸庖宓氖慮欏R蚨�笠倒芾磧Ω孟蚍怯��櫓��埃�諫杓頗誆抗芾砘�剖保�浞摯悸嗆屠�迷憊ざ躍�襉棖蟮目釋�吐�恪�

至於該如何幫助人們確立信仰等精神需求,恐怕就不是本書所能回答的問題了。筆者想說的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高層次精神需求的形成的確有其客觀規律。只有掌握了這些規律,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對此問題確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關注一下新形勢下宗教傳播的規律。看看同樣在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同樣面對精神疲軟、信仰迷茫的現代青年,宗教領袖是怎樣傳道,並且讓人們接受很難用理性加以證實的教義的,又是如何組織活動,以不斷鞏固信徒們的宗教信仰的。

2�企業家有可能將創造顧客作為唯一宗旨嗎

企業宗旨實際上與企業家的精神境界有關,一般來說,會有一個由低到高的變化過程。企業在起步階段,多數企業家確實是一心想賺錢,因為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只要能賺錢,幹什麼,怎麼幹都可以。用聯想公司柳傳志的話說,企業家最初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要想讓企業家像當年毛澤東等革命者那樣,一開始就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價值追求,是不現實的。《基業長青》的作者也認為,“並非所有高瞻遠矚公司創業時都有明白規定的核心理念”,“早期只是設法起步,開始向前衝,一直到公司逐步演變後,理念才漸漸清楚”。實際上,許多企業都是在創辦10年左右時,才明確寫出公司宗旨的。

創業之初,難見宗旨。可是,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要想持續發展,做大做強,企業家就必須在價值追求方面有所超越。這時,雖然企業家每天也在賺錢,但已不是為個人賺錢而賺錢了,而是將賺錢視為實現遠大目標的一條途徑、一種標誌。實際上,一些著名企業家都有這麼一個思想變化的過程。

松下幸之助有一定的代表性。松下幸之助本人1918年開始創業。經過努力,他把一個只有幾名員工的小廠,慢慢發展成有相當規模的松下幸之助電器公司。隨著事業的發展,松下幸之助個人及其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再也不用為衣食而憂了,可這樣一來,反倒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幹嗎還要繼續努力去經營企業。直到1932年某一天,松下幸之助參加了一個宗教活動,深深地被信徒所表現出來的虔誠所感動。晚上回家後浮想聯翩,他突然想到企業與宗教的共同之處:宗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企業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二者都是造福社會的神聖事業。企業家應該透過向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這種方式來服務社會,這才是辦企業的意義。想到這裡,松下幸之助豁然開朗,興奮不已,“我懂得了真正的使命,心情無比激動,這同以前曾有過的無數次創新時所感覺到的喜悅心情一樣,是無法形容的。我全身熱血沸騰,深深感到工作的崇高和嚴肅”。第二天上班後,松下幸之助將全體員工召集在一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宣佈了松下電器公司的宗旨,強調公司從此有了新的生命,並將那一天即1932年5月5日,定為公司的誕辰。此後,每年的5月5日就成為松下公司正式的創業紀念日。

松下幸之助當年的困惑,現實生活中許多企業家也遇到了。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確有相當一批企業家走出了艱苦創業階段,手中積攢起鉅額財富。有錢之後,經常縈繞他們心頭的,也是還要不要繼續奮鬥,為什麼而奮鬥的問題。不過,似乎真正想明白了的企業家還不太多。幾年前,張瑞敏在與記者的一次交談中,談到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