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六章 河東世家、拓跋北逃

代國都城盛樂一帶是拓跋部的地盤,平城、新平城周邊則是白部、獨孤部的勢力範圍,以二城作為緩衝歸於分轄新附烏桓的南部大人治下。

代國的鮮卑人將歸附的各部落都稱作烏桓,獨孤部就是其中之一,前趙靳準之亂(319年),在時為前趙都城的平陽(今臨汾堯都區)盡誅劉氏,掘劉淵、劉聰陵墓,同年劉曜在長安稱帝,石勒亦在襄國建立後趙。而殘留在幷州北部的匈奴遺民,一部分形成了獨孤部,另一部分逃入山中融入當地的部落被稱作稽胡,屠各、宇文、沮渠、賀蘭、鐵弗等部也與之類似,都是匈奴後裔形成的新部落。

白部鮮卑原居白山(今大興安嶺一部,內蒙赤峰以西),也因此得名,加上白為素色,也稱素和部。前趙時,白部鮮卑已駐牧於幷州東北部的雁門、新興兩郡,與雁門一帶的鐵弗部都依附於前趙劉氏,後來雙方聯兵攻打晉朝幷州刺史劉琨,被拓跋猗盧遣拓跋鬱律率援軍擊敗後,鐵弗部逃入朔方,白部再次降附於拓跋部。

而在晉陽(今太原)以北地區,一些小部落又依附於白部鮮卑,其中有兩支契胡部落,一支因為世居爾朱川(今山西西北朱家川,流經神池、五寨、保德),遂以居住地為氏,稱爾朱部,另一支在新平城西南,馬邑縣(今朔城區)北,稱侯骨部。

契胡與羯人同源,後趙石氏是因為分散到上黨武鄉羯室(今山西榆社),才稱羯胡,契胡最早是漢時從北匈奴分化出來的一支,前趙劉氏則是東漢時內附的南匈奴後裔。

地域歧視直到現代都多多少少的存在,魏晉之世尤其重視門第,羯人一直都是整個鄙視鏈的最底端之一,除了被中原人士看不起,還被別出於匈奴的其他各部欺壓,所以爾朱、侯骨兩部才寧可依附於鮮卑,也不投向同樣出自匈奴的鐵弗部和獨孤部。

而在當時的河東大姓之中,汾陰(今山西萬榮)薛氏也是類似的遭遇,東漢末,沛國相縣人薛蘭與張儉、檀彬、褚鳳、張肅、馮禧、魏玄、徐幹並稱八俊,在呂布麾下時,於鉅野被曹操所殺,其子薛永隨劉備入蜀,蜀漢滅亡後,薛氏作為豪強家族被從蜀地內遷至河東,作為外來者,在所難免的受到中原世家排擠。

其實在曹魏、西晉時,薛氏幾代人一直都擔任二千石高官,卻還是被蔑稱為河東蜀薛,不僅不能與一流高門相提並論,連二、三流的次級士族也與之劃清界限。

河東世家裡,安邑(今運城夏縣)衛氏捲入西晉皇室與外戚的爭鬥,八王之亂前夕就已衰落。聞喜裴氏在曹魏至西晉時,與琅琊王氏同盛一時,時人好比論品評人物,將兩家傑出之人對比,有八裴八王之稱,但八王之亂及永嘉南渡以後,裴氏也已大不如前,與解縣(今運城鹽湖區解州鎮)柳氏都已經跌落為次級士族。

永嘉之亂時,北方大族大多數都選擇了一部分人留守鄉梓,出仕胡人政權,一部分人南遷。裴氏僑居於壽陽,柳氏則僑居於襄陽,因為地處長江防線要地,多以邊將作為入仕起點。

也就是一度與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結盟抗衡桓溫的太原王氏,勉強擠進了東晉的權力中樞,但與前兩者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河東有表裡山河之險,薛氏因為受到其他世家蔑視,所以並未南渡,但歷經前趙、後趙,直至前秦伐代時,一直都是憑河自固,拒不出仕,聚族築塢壁而居,以部族武力割據一方,不效命但也不反對。而且這麼做的並不止薛氏一家,當時的北方,尤其是函谷關以西的河東、弘農、三輔可以說是塢堡林立,胡漢各族皆是如此,比如苻堅之所以看重隱士王嘉,就是因為他對三輔各地塢堡主的號召力,而薛強作為河東大姓薛氏的首腦人物之一,也是前秦重點拉攏的物件。

薛氏在薛永之孫薛懿之後分為南、西、北三房,西房的薛強是薛懿曾孫,王猛尚未入仕前秦時,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