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8頁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類似的觀點。

別的不說,邱吉爾就堅決反對避戰,認為大艦隊龜縮在港口裡面,除了是軍事上的嚴重失敗,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須承認,邱吉爾比傑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艦隊用行動證明英國皇家海軍是可以擊敗的,那麼那些還在觀望的國家就會偏向於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不是偏向於英國。僅此一點,就足以讓英國輸掉戰場。或者說,就算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在政治上大敗虧輸。對英國來說,參與這場戰爭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顯然,不管傑利科怎麼想,大艦隊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樸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邱吉爾的積極推動下,英國皇家海軍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大艦隊轉移到比斯開灣。

雖然比斯開灣的基礎建設工作還沒完成,但是此舉至少能表明決心。

更重要的是,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才能更好的應對來自北海對面的挑戰。

第八十九章 聯合進攻

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不是當時最重要的事情。

九月二十七日,俄軍對奧匈帝國軍隊盤踞的萊姆堡發動總共,吹響了攻佔西里西亞平原的號角。

大戰爆發後,俄軍就攻入了西里西亞平原,在一個月內掃蕩了大部分地區,只是一直沒能攻佔萊姆堡。只要三十多萬奧軍還在萊姆堡堅守,俄軍就別想在西里西亞站穩腳跟,也別想取得更大的勝利。

只有攻佔萊姆堡,才能挺進喀爾巴阡山,也才能攻入奧匈帝國腹地。

雖然才在坦能堡吃了大敗仗,但是俄國上下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特別是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在坦能堡會戰還沒結束的時候,布魯希洛夫就提出,應該集中兵力攻打奧匈帝國,而不是急於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交戰。按照布魯希洛夫的部署,俄軍首先就得攻佔波蘭南面的西里西亞。

正是在布魯希洛夫的堅持下,俄軍策劃了攻佔萊姆堡的作戰行動。

在戰略上,布魯希洛夫的決策非常正確。雖然俄國號稱擁有六百萬大軍,但是基礎設施極為糟糕,根本不足以支援這麼多部隊在前線作戰。以俄國在波蘭地區的道路與鐵路等基礎設施為準,支援一百萬軍隊作戰都顯得有點困難。如果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死扛,俄軍佔不到半點便宜。

相對而言,奧匈帝國差得多,更容易打敗。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只有這麼一個盟友,不可能見死不救。因此只要俄軍猛攻奧匈帝國,德軍就會向東線增兵。也就是說,攻打奧匈帝國,同樣能夠起到牽制德軍的作用。

正是在這個時候,英法提出,俄國應該在東線發動一場有意義的進攻。

有趣的是,九月初,在坦能堡打響的會戰就是俄國應英法的要求,在東線發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攻。當時,正是英法提出,俄國不能僅盯著奧匈帝國,應該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施加一些壓力。可以說,如果不是英法明確提出,俄國應該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就不會有坦能堡會戰。

現在,英法卻認為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毫無意義。

這下,別說俄軍將士,連沙皇都非常氣憤。俄國在坦能堡會戰中損失了數十萬兵力,英法不但沒有表示同情,還認為俄軍的損失毫無意義。跟這樣的盟友搭上邊,不叫人失望與氣憤才是怪事。

只是,當前的戰局,讓沙皇與俄軍將領沒法多想。

在西線戰場上,德軍已經挺進到了離巴黎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法軍仍然處於混亂之中。如果俄軍不能在東線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前置住德軍,那麼法國很有可能在年內戰敗。

至於隔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