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4頁

當時,總共有六十二名日軍飛行員出征。

這六十二人中,沒有一個人留下家書,也沒有一個人留下遺言。

可以說,這是一次極為悲壯的行動。

當時,甚至有部分飛行員放棄了降落傘包與自衛手槍,以此表示將與敵艦同歸於盡,絕不苟且偷生。

只是,這次攻擊並沒有取得山口多聞想要的結果。

二點半左右,日軍機群逼近了西太平洋艦隊。

可惜的是,日軍飛行員還沒有看到中國戰艦,就遭遇了二十多架防空戰鬥機,護航戰鬥機立即被打散,飛在前面的俯衝轟炸機也遭到攻擊。緊接著,第二批防空戰鬥機到達,開始攻擊魚雷機群。

防空戰鬥機能夠及時到達,與中國海軍的一件秘密武器有關。

這就是防空雷達。

大戰爆發前,中國就研製出了雷達,並且首先裝備海軍。當時,中國海軍中,包括航母與防空巡洋艦在內的所有大型戰艦都配備了雷達。更重要的是,雷達已經在中國海軍中服役了將近一年,可靠性已經得到了驗證。

雷達發揮的作用顯而易見。

此外,日軍沒有雷達,也就不瞭解雷達的效能。自然不知道在有雷達的防空作戰中該怎麼打。

結果就是,日軍機群依然從高空進入。

離西太平洋艦隊還有一百多公里,日軍機群就被雷達探測到了。正是如此,防空戰鬥機才有足夠的時間,從容面對來襲敵機。

雖然在護航戰鬥機的拼死掩護下,有十多架日機突破了防空戰鬥機的攔截,但是這些日機還要面對兇猛的防空炮火。

最終,沒有一架日機成功突破,也沒有一架日機對中國戰艦構成威脅。

&ldo;飛龍&rdo;號的反擊落空,輪到西太平洋艦隊出手了。

三點不到,在應付了日軍的反擊之後,李向龍下達了攻擊命令。首先出動的不是攻擊機群,而是偵察機。

原因很簡單,李向龍也不知道&ldo;飛龍&rdo;號在哪。

更重要的是,戰鬥已經打了幾個小時,如果&ldo;飛龍&rdo;號全速規避,此時已經在一百多海里之外了。

當時,李向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讓緊急出動的偵察機盯住返航的日機。

雖然李向龍不清楚&ldo;飛龍&rdo;號的在哪,但是他有一種預感,即&ldo;飛龍&rdo;號離西太平洋艦隊不會太近。

問題是,日機沒有返航。

這下,問題來了,偵察機沒有辦法跟著日機找到&ldo;飛龍&rdo;號。

所幸的是,李向龍早就有所準備,派出了足夠多的偵察機,而且把偵察半徑定為偵察機所能達到的六百公里。

更重要的是,偵察機將重點在&ldo;蒼龍&rdo;號北面搜尋。

可以說,這個部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點二十分左右,一架徑直向北飛行的偵察機發現了同樣正在向北全速航行的&ldo;飛龍&rdo;號航母,以及伴隨的兩艘戰艦。

只是,此時的距離已經接近六百公里了。

要知道,不管是&ldo;雪雕&rdo;、還是&ldo;蜻蜓&rdo;,在標準掛載的情況下,最大作戰半徑也就只有六百公里。事實上,按照海軍的戰術守則,還不到六百公里,因為這是把返航後的十五分鐘餘油算進去的結果。

問題出來了,等攻擊機群到達的時候,&ldo;飛龍&rdo;號肯定在六百公里之外了。

只是,李向龍沒有放棄。

四點二十五分,李向龍下達了攻擊命令。按照他的要求,&ldo;雪雕&rdo;只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