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8頁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登陸日本本土的戰鬥中,護航航母提供的空中掩護與空中支援還是次要的。原因很簡單,日本離中國足夠近,特別是其西部地區,就在朝鮮半島與奄美諸島之間,而部署在朝鮮半島與奄美諸島上的空軍戰機就能為登陸部隊提供掩護與支援,動用艦載航空兵的機會並不多。

問題是,朝鮮海峽與大隅海峽的寬度都超過了中國陸軍火炮的最大射程。

雖然中國軍隊還沒有大規模登陸作戰的經驗,在中日朝鮮半島戰爭期間,幾次登陸作戰的規模也非常有限,而且都沒有遭到頑強抵抗,但是當時陸戰隊隸屬於海軍,而且是專門實施登陸作戰的部隊。

結果就是,馮承乾在戰前就提出,應該在戰時為陸戰隊加強火力配製。

大戰爆發後,馮承乾更是直接提出,中國海軍必須得建造、或者是用民船改造專門用於登陸作戰的火力支援艦。

在&ldo;風光&rdo;號接受改造的同時,火力支援艦的改造工作也開始了。

第一批接受改造的有六艘大型貨輪,而主要改造工程就是加裝從輕巡洋艦上拆下來的艦炮,並且在貨艙裡設定得到了輕型裝甲保護的彈藥艙,增加供官兵居住的艙室,以及增添基本生活設施。

有趣的是,當時六艘貨輪的改造都不一樣。

比如,在最先改造的&ldo;遠洋&rdo;號貨輪上,只安裝了六門一百五十毫米艦炮,而在第二艘接受改造的&ldo;遠海&rdo;號上則安裝了四門一百五十毫米艦炮,而&ldo;遠洋&rdo;號與&ldo;遠海&rdo;號都屬於中國遠洋航運公司,而且都由上海的江南造船廠建造,在各方面相差不大,其改造方案卻有很大區別。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改造工作是在不同的造船廠進行的。

為了趕進度,很多改造工作是能省就省掉了。比如,在&ldo;長虹&rdo;號貨輪上,只有兩門海軍的一百五十毫米艦炮,另外六門火炮是陸軍的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雖然兩種火炮的口徑完一樣,但是使用的彈藥卻不一樣,也就不得不設定兩個彈藥艙,增加了改造難度,也使後期使用變得更複雜。

所幸的是,這些火力支援艦均能在十一月交付給海軍。

雖然以大戰時的標準衡量,八艘護航航母與六艘火力支援艦並不算多。在太平洋戰爭後期,中美雙方在登陸作戰中投入的支援戰艦至少都有數十艘,而在一些重大的登陸戰役中甚至能達到上百艘之多。

只是,在戰爭初期,這個規模並不算少。

要知道,八艘護航航母能夠搭載近三百架艦載機,而六艘火力支援艦上的艦炮相當於同樣多的巡洋艦。

對於本來就沒有多少戰艦的中國海軍來說,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只是,支援艦隊並非十全十美。

護航航母的問題不算大,畢竟中國海軍最早向航空作戰轉型,對航空作戰的瞭解也最為豐富。

關鍵就是,火力支援艦的效能標準定得太低了。

當時,所有火力支援艦上使用的都是從退役的輕巡洋艦上拆下來的艦炮,或者是陸軍的大口徑加農炮,火炮口徑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炮彈的質量在一百公斤以內,陸軍火炮甚至不到五十公斤。

結果就是,這些支援火炮的威力都嚴重偏低。

對此,中國海軍早有認識,卻沒有辦法解決。

在攻打硫黃島的戰鬥中,西太平洋艦隊的巡洋艦就執行過火力支援任務,而實戰結果表明輕巡洋艦的炮火威力嚴重不足,在對付堅固目標的時候,必須使用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的主炮。

問題是,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都有更加重要的用途,不可能全程支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