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9頁

可以說,兵力調動與部署是最簡單的事情。

在十月底,陸戰隊就已集中了兩個師與兩個獨立旅,而空軍的作戰飛機總量增加到了四千六百架,海軍艦隊也處於最佳狀態,陸軍集中的兵力超過了七十萬。真正的難題,在於後勤保障。

為了支援三十多萬官兵登陸日本本土,需要動用的海運力量十分龐大。

按照陸軍提交的統計資料,在戰役開始後的第一個月內,至少需要向前線運送一百二十萬噸物資,而且百分之九十五得依靠海運,空運的幫助並不大,這就要求在戰前調集上百艘船隻,而且所有物資都得在此之前送到港口,甚至得裝上貨輪。如果物資不能及時送達,就算登陸成功,也無法擴大戰果。

登陸時間大體確定下來後,轟炸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也加緊落實。

十一月十一日,釜山的最後一股日軍投降,朝鮮半島上的戰鬥宣告結束,登陸朝鮮的近八十萬日軍中,僅有不到兩萬人逃走,日軍在這裡付出了戰死近三十萬,傷俘近五十萬官兵的巨大代價。

事實上,經過朝鮮一戰,日本陸軍基本上喪失了戰鬥力。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大戰爆發之前,日本陸軍一直主張北上,即攻打朝鮮,然後向中國進軍,並且以此做為與海軍抗衡的資本。雖然在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後,日本陸軍的地位大大降低,但是在軍國主義集團中,包括東條英機等人都是陸軍將領,因此日本陸軍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

結果就是,在海軍的南下方針得到支援的同時,陸軍的北上計劃也得到了支援。

日軍登陸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國內一度對勝利充滿希望,似乎強大的日本陸軍能在一夜之間掃蕩整個朝鮮半島,把戰線推進到鴨綠江與圖們江,甚至能夠攻入中國東北,重現日俄戰爭後的輝煌歷史。

雖然在此之後,日軍在朝鮮半島上的作戰行動並不順利,但是日本陸軍、乃至日本當局都沒有認識到朝鮮是個無底洞,而且日軍在沒有制海權、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在朝鮮戰場上取勝。

接下來的幾個月,日本陸軍為了鹹魚翻身,一直在向朝鮮半島增兵。

到九月底,也就是&ldo;第二次硫黃島海戰&rdo;之前,日本陸軍已經向朝鮮運送了近八十萬官兵,十四個主力師團中的十二個被派往朝鮮,二十八個預備役師團中的二十個也被陸續送往朝鮮。

也就是說,日本陸軍有七成主力部隊被用在了朝鮮。

在釜山被中國陸軍攻克之後,日本陸軍的主力部隊幾乎蕩然無存。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能夠堅持海軍的南下方針,日本陸軍把主力部隊用到南洋戰場上,攻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那麼西太平洋戰爭絕對不會是這麼個結局,日本至少不會這麼快戰敗。

暫且不說這種觀點是否正確,至少在一九四零年底,日本本土根本沒有可守之兵。

雖然到一九四零年底,日本提前完成了第二階段戰爭動員,總兵力擴充到六百萬,其中陸軍就獨佔了五百二十萬,但是此時的日本陸軍根本算上不是一支正規軍,跟治安部隊相差不大。

別的不說,在五百二十萬日軍的手裡,總共只有不到三百萬支步槍。

為了武裝徵召的軍人,日本陸軍甚至從倉庫裡翻出了在日清戰爭時使用過的步槍,在翻新後重新使用。

可以說,日本陸軍用的僅僅是強大的兵力。

根據戰後公佈的統計資料,到一九四零年底,日本陸軍總共只有不到一千輛坦克、而且全都是輕型坦克,此外口徑在三十七毫米以上的火炮為三千四百餘門、迫擊炮與擲彈筒總共有兩萬三千餘具、重機槍為一萬七千挺、輕機槍為三萬二千挺,此外還有大約兩千支從美國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