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5頁

組建戰區司令部,最大的問題是人選。

相對而言,中國海軍仍然是一支非常年輕的海軍,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後才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也就是說,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只有八年的發展時期,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培養出優秀的指揮官。在這場大戰中,也只有李向龍與魯志剛脫穎而出。

顯然,馮承乾不可能兼任戰區司令官。

如果由他兼任戰區司令官,那麼海軍改革就沒有任何意義。說白了,海軍改革本身就是要減輕海軍司令的壓力,讓其他人分擔一些責任,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得由馮承乾做主,因此就得提拔一些戰區司令官。

問題就在這裡。

雖然李向龍很有才華,但是他的才幹在戰術領域,特別是指揮航空作戰,而在管理方面並沒突出的才能。

最終,馮承乾選擇了魯志剛,並且把海軍改革分階段進行。

首先成立的是西太平洋戰區與西南太平洋戰區,其中西太平洋戰區司令暫時空缺,而魯志剛則出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李向龍則臨時擔任西南太平洋艦隊司令,統一負責該戰區的艦隊作戰行動。

這一人事任命,也體現出海軍的重心已經向西南太平洋轉移

十月一日,西南太平洋戰區正式成立。

雖然按照海軍與陸軍的協議,面向太平洋的作戰行動都由海軍牽頭,陸軍只負責提供協助與支援,但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依然給陸軍留下了位置,即由陸軍主導攻打島嶼的地面戰鬥。

換句話說,陸軍在這裡取代了陸戰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中國海軍陸戰隊與美國陸戰隊不一樣,並不是獨立兵種,而是隸屬於海軍,為海軍管制下的地面作戰部隊。一直以來,中國海軍陸戰隊都以精兵政策為主,即以建立一支精悍的地面作戰部隊為主。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陸戰隊總共只有四個師與四個獨立旅,而且只有兩個師與兩個旅是常備部隊,另外都是隻有指揮機構的架子部隊。到向美國宣戰的時候,中國海軍陸戰隊也只有六個師與六個獨立旅,其中只有戰前組建的四個師與四個旅達到了齊編滿員狀態,另外四支部隊都還在組建與訓練。

顯然,中國海軍陸戰隊的規模太小了。

雖然在登陸作戰中,陸戰隊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能夠執行很多陸軍作戰部隊所無法執行的任務,比如搶奪灘頭陣地、建立登陸場等等,但是在登陸成功之後,陸戰隊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打贏地面戰爭。

正是如此,才需要由陸軍擔綱。

當時,已有八個陸軍師在進行兩棲作戰訓練。按照陸軍與海軍達成的協議,陸軍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陸戰隊搶灘成功之後上岸,即參與地面作戰,所以陸軍的作戰部隊並不需要像陸戰隊那樣,掌握所有登陸作戰技巧。如此一來,陸軍作戰部隊的訓練週期就能縮短,迅速獲得能夠執行登島作戰任務的部隊。

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成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策劃攻打索羅門群島的作戰計劃。

此時,艦隊已經在開赴西南太平洋的途中了。

不管用什麼辦法攻佔索羅門群島,首先都得奪取制海權,並且壓制住附近島嶼上的美軍航空兵。

也就是說,艦隊得沖在最前面,在奪取了制海權之後,登陸部隊才會出發。

到此,中國海軍進軍西南太平洋,已無半點懸念。

十月四日,羅斯福在白宮召見了回到國內的麥克阿瑟上將。

雖然是敗軍之將,但是麥克阿瑟依然非常傲慢,根本不像才打了敗仗,反而像凱旋而歸的英雄。

有意思的是,羅斯福欣賞的也是這一點。

也許,在羅斯福看來,處於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