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2頁

顯然,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從政治上講,進軍南亞、也就是攻列印度,都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吳鐵生就提出了進攻南亞的設想,並且認為只需要投入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就足夠了。只是吳鐵生隨後就改變了這個看法,認為至少需要三百萬地面部隊才能佔領印度全境。

當然,重點還是在海洋戰場上。

雖然印度是中國的鄰國,但是中間橫垣著喜馬拉雅山脈,東邊則是熱帶叢林,根本沒有可靠的地面交通線。如果從中亞南下,則需要穿過阿富汗,同樣異常艱難。最有效的進軍手段還是從海上進入。

這次,馮承乾回京,就是要與吳鐵生等人商討攻列印度的作戰方案。

!dt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心海洋

對傳統的西方列強來說,印度是一塊大肥肉。曾經,有人把印度比喻成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那棵鑽石。這個比喻也沒有錯,如果沒有印度這塊殖民地,英國就不可能成為稱霸全球兩百多年的日不落帝國。

可以說,印度吸引著所有西方國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試圖透過修建中東鐵路,把觸手伸進印度洋,從而獲得從英國手裡奪取印度的基礎。當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提出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還差點與英國爆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肯放棄針對英國的所有戰後條款,就是因為英國在印度問題上做出了讓步,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共同分享印度的利益。可惜的是,這一局面並沒維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與印度無緣了。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中國出兵印度。

只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這麼做。

等到日本即將戰敗的時候,美國參戰,中國再次推遲了出兵印度的作戰計劃,隨後又是向紅俄開戰,導致中力嚴重不足,也就只能繼續推遲進攻印度的作戰計劃,而這一擱置就是一年多。

對中國來說,進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性。

當然,中國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與英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等西方傳統列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從一開始。馮承乾就明確提出,中國不可能效仿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後,把印度變成中國的殖民地。

馮承乾提出這一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這就是,印度在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已經有了民族的苗頭,任何緊跟著英國步伐佔領印度的國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浪潮所淹沒,而印度也將變成該國的泥潭。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的運動就開始抬頭。

大戰期間,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沒有獲得進軍印度洋機會,讓英軍能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鎮壓印度的運動浪潮,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印度就會宣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印度的運動遭到了殘酷鎮壓。

有趣的是,英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待印度運動的立場完全一致。即可以給予印度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必須保留在原有的體系範圍之內,獲得完全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根據非官方資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間,英國在印度的駐軍,總共鎮壓了上萬起運動、或者與有關的運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為執行鎮壓任務的英軍提供了幫助。在這十年間,至少有一百五十萬印度人在英軍的鎮壓中喪生,還有更多的印度人遭到秘密逮捕。

問題是,鎮壓並不能扼殺印度人尋求的夢想。反而讓更多的印度人加入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發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