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2頁

事實,當時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ldo;俾斯麥&rdo;級的設計圖紙沒有半點問題。

別忘了,雷德爾來到中國,與馮承乾簽署了&ldo;轟炸機貿易協議&rdo;的時候,就提出願意向中國轉讓一些先進軍事技術。只要馮承乾提出引進&ldo;俾斯麥&rdo;級的設計圖紙,雷德爾肯定不會拒絕。

有趣的是,在一九四一年初,馮承乾派了一批工程師去德意志第二帝國,研究了&ldo;俾斯麥&rdo;級戰列艦的設計圖紙。只是,這次交流與中國海軍建造新式快速戰列艦無關,而是在響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需求,即雷德爾隨後提出,希望藉助中國的造船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建造幾艘戰列艦。只是,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主要是中國沒有幾座能夠建造五萬噸級戰列艦的船臺。此外,中德的海航線要到一九四三年底才能打通,而在此之前,中國建造的戰列艦根本不可能交付給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只能留在太平洋戰場,等於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出錢,幫中國海軍建造戰列艦。顯然,不管中德關係有多好,雷德爾與馮承乾的私人關係有多好,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都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到了一九四四年,也就是中德聯軍攻佔了蘇伊士運河,且德意聯軍佔領了直布羅陀要塞之後,雷德爾再次提出在中國的造船廠建造主力艦。可惜的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已經沒有像樣的對手了,而且中國海軍向大西洋派遣了遠徵艦隊,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再需要更多的主力艦,反到是需要艦隊航母。結果就是,在大戰結束前,中國海軍把七艘艦隊航母、二十四艘小型航母以援助的方式轉交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至於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建造快速戰列艦,到大戰結束的時候都沒有下文。

事實,馮承乾不肯建造快速戰列艦,與中國的造船能力有直接關係。

當時,中國總共只有三座大型船臺,而且這三座船臺承擔著建造艦隊航母的重任。如果建造快速戰列艦,就得佔用船臺。雖然到一九四二年,大型船臺增加到十二座,但是艦隊航母與防空巡洋艦的訂單也增加了好幾倍,依然沒有船臺用來建造快速戰列艦。當然,在一九四二年才開始建造,至少需要等到一九四五年才能交付給海軍,而到了一九四五年,恐怕中國海軍根本就用不這些戰艦了。

只有五艘戰列艦,讓中國海軍不得不重視大型巡洋艦。

在第二次硫黃島海戰中,中國海軍就嘗到了苦頭,即戰列艦不夠,不得不讓巡洋艦去執行原本需要由戰列艦執行的任務。

顯然,不管怎麼改進,巡洋艦永遠都是巡洋艦。

即便是大型巡洋艦,也不可能在所有效能都達到戰列艦的水準。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就只能追求某一種,或者某幾種關鍵效能,讓巡洋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與戰列艦交戰。

所幸的是,大型巡洋艦有非常不錯的基礎。

別的不說,至少航速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設計&ldo;北京&rdo;級的時候,海軍中的多位將領就堅持採用二百八十毫米艦炮,沒有聽從馮承乾的意思。要知道,當時馮承乾打算在&ldo;北京&rdo;級使用二百四十毫米艦炮,以此節約近千噸的排水量,來改善官兵的居住環境。很明顯,那些堅持使用二百八十毫米艦炮的將領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即在必須面對敵人的戰列艦時,二百八十毫米艦炮至少不會讓&ldo;北京&rdo;級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

要知道,不管怎麼改進,使用多麼先進的彈藥,二百四十毫米艦炮都不可能打穿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二百八十毫米主炮,為大型巡洋艦提供了與戰列艦搏鬥的資本。

事實,也正是如此,海軍才要求武漢兵工廠與瀋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