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9頁

問題是,馬歇爾的處境比尼米茲更加尷尬。

不管怎麼說,尼米茲只是太平洋艦隊司令,一個純粹的軍事職務,因此在考慮問題、提出建議的時候,他根本不需要考慮政治因素,或者說用不著主要考慮政治因素,基本上從軍事角度出發。

顯然,馬歇爾的職務就沒有這麼單純了。

當時,馬歇爾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地位與海軍部長相當。雖然這是一個軍事職務,但是有著非常強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馬歇爾就是美國陸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替總統指揮陸軍作戰。

尼米茲提出戰略建議的時候,馬歇爾正處於其就職之後最艱難的時期。

可以說,當時不管誰擔任陸軍參謀長,都會認為這是一個苦差事。(氵昆

氵昆點點)

對馬歇爾來說,西南太平洋根本就不是他的主戰場,哪怕這裡是美國陸軍直接戰鬥的唯一戰場。

在一九四二年初,馬歇爾就遇到了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麻煩。

這就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向羅斯福提出,必須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達到牽制德軍的目的,讓紅俄不至於太早戰敗。

對於這個提議,羅斯福很感興趣。

這也可以理解,在戰略上,紅俄是最後一個可以牽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強大陸軍的國家了,如果紅俄戰敗,德軍就會調轉矛頭對付英國。也正是如此,一向仇視不而思維苛政權的邱吉爾才會主動提出在戰略上援助紅俄。羅斯福本人並不仇視布林什維克政權,因此他更加清楚援助紅俄的重要性。

問題是,邱吉爾的提議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當然,麻煩事並不需要總統來處理。

在收到總統的命令後,馬歇爾開始著手策劃開闢第二戰線的事情,隨即就意識到,總統給了他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時,可以從三個方向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一是在西歐的低地國家、或者是法國北部登陸,二是在地中海方向上登陸,三是讓西班牙參戰、借道西班牙攻擊法國。最先被排除的就是第三個方案。道理很簡單,西班牙早就宣佈保持中立,而且佛朗哥政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非常密切。別忘了,當初佛朗哥能夠利用北非軍團反攻本土,就是得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全力支援。

問題是,前兩個方案都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

西歐低地國家要麼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友,要麼是友好國家,而法國北部地區則被德軍控制。雖然德軍部署在西歐的兵力並不多,還不到六十個師,而且以步兵為主,但是憑藉四通八達的本土鐵路網,德軍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向西歐增派上百個師,把大西洋海岸變成牢不可破的堡壘。

地中海方向上,德意聯軍已經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因此不管是在義大利登陸,還是在希臘登陸,都得首先打通直布羅陀海峽,也就得花上不少時間,而德軍完全能夠在此期間加強地中海方向上的防禦部署,甚至有能力粉碎美英聯軍奪取直布羅陀海峽的作戰行動。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兵力。

到一九四二年初,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擴充到了三百五十萬,雖然比起其他參戰國依然少得可憐,但是已經是戰前的七倍了。問題是,這三百五十萬官兵中,有差不多二百萬是新徵召計程車兵,而且僅有少數完成了訓練。也就是說,當時美國陸軍能夠開上戰場作戰的軍人只有一百多萬。這一百多萬軍人中,有一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還有大約二十萬在本土與美洲地區,只有大約五十萬可用兵力,其中的三十萬已經到達英國,承擔起了保衛英國的重任。

當時,可以供馬歇爾調動的地面部隊,實際上只有二十萬左右。

顯然,這點兵力根本不足以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