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4頁

顯然,跨大西洋航線要比跨太平洋航線短得多。

正是如此,在中隊內部,支援在大西洋上發起進攻的聲音並不低,甚至連很多高階將領都認為,只有放棄太平洋,把重點轉向大西洋,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小的代價擊敗美國。

如果只考慮軍事層面上的問題,這麼說沒有錯。

問題是,軍隊是為政府服務的,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

顯然,就算中德的關係極為親密,沒有任何間隙,中隊在大西洋上作戰也會遇到很多軍事之外的問題。

白了,除非到了別無選擇的地步,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絕對不會讓中隊成為大西洋戰場上的主角。

對此,中國高層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肯承認現實,即在大戰結束之後,只有中國有能力成為世界霸主,而且中國也是唯一的世界霸主,那麼在一九四五年底,中德就不會為戰略趨向達成多項秘密協議了。

認清這一點,就不難得出結論了。

這就是,即便最後得把重點轉到大西洋上,也不應該放棄太平洋上的進攻行動,而且也只有在太平洋上證明瞭中隊的戰鬥力,即中隊有能力跨越數千公里的距離登陸美國本土之後,中隊才能夠在大西洋上成為主角,也才能夠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心甘情願的交出主導權。

如此一來,就必須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

至於能夠藉此擊敗美國,或者說是能否翻越洛基山脈,能否向東橫掃北美大陸,能否推進到大西洋的海岸上,那還不是這個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把第一支軍隊送上美國本土之前,也沒有必要考慮那麼長遠的事情。

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高層的意見非常統一。

由此,中隊在一九四六年的基本任務也就定了下來,那就是務必在年底之前登上美國本土。

雖然這絕對不是海軍單獨就能完成的任務,畢竟登陸一座大陸與攻打一座島嶼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之前攻打澳洲大陸就已經證明瞭這一點,僅靠海軍,絕對不可能把成千上萬的軍隊送上北美大陸,更不可能讓這支軍隊站穩腳跟。當時在一九四六年上半年,這基本上就是海軍的任務。

這個任務,責無旁貸的交到了顧祝同的手上。

當時,馮承乾為了讓顧祝同集中精力準備攻打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把掃蕩太平洋上其他島嶼的作戰任務丟給了西南太平洋戰區。後來,馮承乾還專門組建了東南太平洋戰區,由其專門負責與攻打美國本土無關的作戰行動。

只是,顧祝同需要的不僅僅是集中精力,他還需要更加強大的艦隊。

所幸的是,到了一九四六年,顧祝同最不需要操心的就是艦隊。rt

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裁軍

進入一九四六年,中國海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當然,不僅僅是因為獲得了更多嶄新的戰艦。

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國海軍接受了第二批四艘&ldo;白起&rdo;級艦隊航母,使艦隊航母的數量增加到了十九艘。到了一九四六年中期,隨著第三批八艘&ldo;白起&rdo;級交付,艦隊航母的數量達到了二十七艘。到一九四六年底,中國海軍最多能獲得八艘、最少能獲得五艘&ldo;白起&rdo;級艦隊航母。

當然,不管是三十三艘、還是三十六艘,中國海軍都有足夠明顯的兵力優勢。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造的艦隊航母已經多得有點出頭了。

在一九四五年底,也就是中國海軍在夏威夷海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就有人提出,沒有必要繼續保持現有的造艦強度,甚至應該取消那些還沒完成的戰艦,從而降低戰爭對經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