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4頁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來,前者是主體。

別的不說,在顧祝同提出轉移支付之後,雷德爾都認為,中國需要的是軍事基地,特別是歐洲附近的軍事基地。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須圍繞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構築防線,也就必須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附近獲取足夠多的軍事基地。

當時,雷德爾主動向顧祝同提交了一份軍事基地清單,其中包括英國、馬爾他與克里特島上的十多座軍事基地。也就是說,這些軍事基地都在可以轉讓的範圍之內,需要的只是談好轉讓價格。

可惜的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歐洲附近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軍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軍事基地,也未必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手裡獲取,願意為中國提供軍事基地的歐洲國家還有義大利、荷蘭,甚至連希臘與土耳其都發出了邀請。也就是說,中國軍隊可以用更低廉的代價獲得更好與更多的軍事基地,完全沒有必要以高昂的價格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那獲取,自然對德軍的提議不感興趣了。

當時,中國軍方感興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事技術。

雖然在工業實力上,中國已經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某些技術上,也有優勢,但是在很多關鍵領域,以及基礎技術上,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技術優勢非常大。

事實上,這也正是顧祝同親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大戰就是一場技術革命,很多在戰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說是沒有辦法實現的技術手段,在戰爭需求的推動下都變成了現實,而且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可以想像,這些先進技術的潛在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更重要的是,在大戰結束之後,這些原本只用在軍事領域內的先進技術必然擴充套件到民用領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說,誰掌握了技術的制高點,誰就在戰後的經濟發展中佔據先機。

顯然,戰後的經濟發展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實力與國際地位。

正是如此,中國才需要在戰爭結束之前,儘可能的從各個渠道獲得先進技術,掌握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有趣的是,認識到這一點的不是政府官員,而是海軍司令馮承乾。

當時,顧祝同肩負著一個非常主要的使命,一個由馮承乾親自交代的使命。

第五百八十七章 技術決定未來

相對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技術優勢相當明顯。

在傳統工業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鋼鐵冶煉、火炮身管制造、裝甲板製造、車用動力與精密光學裝置等領域擁有很大的優勢,不然在技術上領先於中國,也領先於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

比如,在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生產的裝甲鋼板一直領先於所有國家。為此,中國不但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了相關技術,還大量採購現成的裝甲板。中國生產的第一批&ldo;東北虎&rdo;式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裝甲板就是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直接進口的,直到國內的生產線建成之後,才逐漸降低了進口量。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火炮製造技術也相當先進。比如,大戰期間,德軍坦克炮的口徑一直低於對手同期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效能上絲毫不遜色,主要就是德軍坦克炮的身管更長,能用較小的口徑實現較大的威力。在海軍方面也一樣,德軍主力艦的主炮口徑一直不如對手,可是威力卻一點都不差,而主要的解決方法就是提高身管長度與膛壓,以求用較小的口徑獲得較大的威力。顯然,這就需要足夠先進的火炮身管制造技術,而克虜伯軍工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