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7頁

事實上,這意味著中國將為之採取軍事行動。

結果就是,德皇不得不放棄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只是,德皇並沒有完全死心。

在談判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代表曾經提出。德皇可以讓出沙皇的皇位,由另外的沙皇親戚來坐這個位置,比如哈布斯堡王朝的繼承人。或者是在丹麥王室與荷蘭王室中選出一個人來當沙皇。

當然,這幾個王室的成員都有資格成為沙皇。

原因很簡單。歐洲王室間的聯姻非常頻繁,幾乎所有王室都沾親帶故,因此各個王室都有繼承其他王室的資格。可以說,這根本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別忘了,英國革命之後,當上英國國王的就是諾曼第公爵。

只是,這樣的提議也行不通。

說白了,中國反對的不僅僅是讓德皇加冕為沙皇,也反對帝制本身,即中國只能接受一個民主體制下的新俄國。

鬧到最後,只能透過新俄國的全民公決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九四八年底,中德達成了基礎協議,即由新俄國的民眾自行決定國家政治體制,即是否恢復帝制。

公決在一九四九年初舉行,而最終的結果是,百分之六十七的新俄國民眾選擇了聯邦共和制。

到此,新俄國政治體制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只是,問題到此並沒終結。

在全民公決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放棄霸佔新俄國的野心,而是從其他方面著手加強對新俄國的控制。

比如,與新俄國臨時政府簽署秘密同盟協議。

當然,在戰爭結束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跟新俄國結盟,因為這必將得罪整個同盟國集團。

只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了。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在戰爭結束之前,加強了對新俄國的滲透,意圖在戰爭結束之後控制新俄國。

問題是,中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更不可能容忍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新俄國。

結果就是,中德在新俄國的鬥爭愈演愈烈。

在大戰結束前的幾個月裡,新俄國臨時政府更換了七位代總理,其中五人遭刺殺,兩人意外身亡。在此期間,新俄國臨時政府內部也分裂成了兩個派別,即親德派與親華派,且兩個派別行同水火。

可以說,在這幾個月裡,新俄國最常見的事情就是政治家遭到謀殺了。

根據戰後統計,在這幾個月裡,新俄國有數百名政治家遭到刺殺,其中五十八人是臨時政府中部長級以上官員。

可以說,這種混亂的局面,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新俄國的局勢動盪不安。

甚至可以說,這差點釀成新俄國在正式成立之後就爆發內戰。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不是新俄國是戰敗國,在戰後沒有組建軍事力量的權力,恐怕內戰就會在其成立的那一天打響。

只是,這也不能阻止新俄國走向動亂。

大戰結束之後,中德分割俄國的秘密協議生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十七個少數民族國家先後宣佈獨立。受此影響,新俄國臨時政府在這一個月內更換了三位代總理,而且原因都是沒能阻止國家分裂。

在既成事實面前,新俄國的政治家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只是,少數民族紛紛宣佈獨立,對新俄國的政治局面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這就是,任何一位政治家在上臺之前,要想獲得足夠多的支援,都必須以統一俄國為基本政治目的。

結果就是,新俄國的第一位民選總理就以統一為己任。

更要命的是,這是一位極為短命的總理。在其當選之後,還沒有來得及宣誓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