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0頁

更加重要的是,在全面毀滅的威脅之下,中德都不可能輕易挑起戰爭。

結果就是,德軍的軍備發展戰略出現了嚴重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講,冷戰在持續了四十五年之後宣告結束,中國透過大型政府工程所產生的作用極為有限。

擊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正是其驚人的軍備規模。

也就是說,原本應該成為帝國安全保障的軍事力量,最終成為了壓垮帝國的負擔,成為了對維護帝國安全最不利的因素。

當然,關鍵並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備發展。

前面已經提到,冷戰本身就是一場以非戰爭方式進行的國家間的全面對抗,而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在綜合國力不如中國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是冷戰的最後輸家。

帝國風雲243_帝國風雲全文免費閱讀_第二百四十三章

消耗品更新完畢!

第二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努力

按照後世的評價,顧祝同住進總統府後,做出的最大的貢獻就是透過子虛烏有的&ldo;星際大戰&rdo;計劃,往早已不堪重負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架戰爭機器上加了最後一根稻草,並且壓垮了這臺戰爭機器。

也就是說,顧祝同的所作所為,讓冷戰提前數年、甚至數十年結束。

當然,絕不能因此而否認顧祝同做出的偉大貢獻。

說白了,如果沒有顧祝同,那麼數億中國人還將在核威脅的陰影下生活很久,而且誰也無法預料冷戰會以什麼方式結束。

這就是,如果沒有顧祝同加上去的這根稻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結局很有可能不一樣。

早在七零年代末,也就是由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有所緩解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就出現了改革的呼聲。

當時,帝國內部的改革派認為,跟中國對抗還不如跟中國合作。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承認中國的霸權地位,以此換取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地區頭號強國地位的承認,並且以全球二號強國的身份,參與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去,從而謀求理應屬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

當然,這只是改革派喊出的口號。

推動改革需求的,則是現實的經濟壓力。

雖然在石油危機中,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為埃及與敘利亞提供了支援,甚至在停火的時候為敘利亞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也就沒有遭到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在隨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成為幸運兒,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避開了經濟危機的襲擊。

說白了,在貿易越來越重要的時代,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脫離世界而存在。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加依賴貿易。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本土資源並不足以支撐其全球爭霸戰略。來自俄國的糧食與來自中東的石油同等重要,而為了保持國家收支平衡,德意志第二帝國同樣需要其他國家的市場。

事實上。在冷戰時期,中德兩大陣營在進行軍事對抗的時候,並沒有阻絕經貿往來。

當時。在兩大陣營中,各個國家的經貿往來極為密切。

比如,英國是中國在北大西洋地區最為重要的盟國,而且英國一直奉行依賴中國的基本戰略,但是在一九七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取代中國成為了英國的頭號貿易夥伴,而且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

又比如,義大利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最主要的盟國,但是在四十五年的冷戰中,中國在差不多四十年裡是義大利的頭號貿易夥伴。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甚至不是義大利最主要的貿易夥伴。

經貿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