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6頁

he-550無法與j-80抗衡,迫使德軍研製重型戰鬥機。

這就是bf-400型戰鬥機。

赫岑道夫上臺的時候,bf-400還處於設計階段。僅僅過了兩年,即一九八八年,這種以j-80為假想敵的重型戰鬥機就正式定型,並且製造出了第一批原形機,開始了緊張的試飛測試。

bf-400是典型的重型制空戰鬥機,其載彈量與航程都能與j-80匹敵,還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來安裝大功率雷達。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大推力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bf-400的機動效能非常出色,甚至超過了he-550。在試飛中,bf-400的原形機就打破了二十多項飛行紀錄。

問題是,bf-400的量產時間比j-80晚了十年!

更要命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這種戰鬥機上投入的研製經費十分驚人,其總體花費甚至超過了中國空軍兩種第四代戰鬥機的總和。

當然,德軍在當時的先進裝備專案不僅僅是bf-400。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在赫岑道夫執政的前四年,德軍的實際軍費開支並沒有比他執政之前降低,反而有所上升。

由此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赫岑道夫沒有能夠兌現大選時的承諾,在國內的支援率開始降低。

到一九八九年底,赫岑道夫的民意支援率已經跌到了百分之五十以內,很多選民都對他十分不滿。

顯然,這絕非好事。

這就是,一九九零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選年,如果赫岑道夫所在的政黨輸掉了聯邦國會選舉,那麼他就將下野。

要想贏得大選,就必須推出一些能夠為老百姓帶來實際好處的政策。

政治上的需求,讓赫岑道夫在一九八九年底做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一件改變了帝國命運的事情。

這就是,實行以市場化為核心的全面經濟改革。

名義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實際卻並非如此,而且正與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冷戰有關。

冷戰期間,鑑於綜合國力不如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經濟上採取了國有化策略,即以國家控股的方式來控制對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力的企業,並且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數十個國營集團。

當然,企業國營化並不是在冷戰時期開始的。

早在大戰期間,為了戰爭需求,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把像克虜伯軍事工業集團、德意志船舶建造集團、西門子電氣工業集團、蔡司光學裝置公司、梅塞德斯集團、寶馬公司等大型企業收並國營。

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並沒有放棄國營政策,而是加強了對主要企業的控制力度。

到赫岑道夫上臺的時候,國營企業在帝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六十,而且控制著帝國最大的一百多家企業。

不可否認,在冷戰中,這些國營企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問題是,國營企業的弊端也表露無餘,即執行效率低下,腐敗嚴重等等,而且國營企業以重工業為主,以軍事工業為核心,長期霸佔著大量資源,導致以輕工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很難得到發展。

赫岑道夫面對的問題就是民眾得不到足夠的生活用品。

顯然,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國營企業對資源的壟斷,讓以生產民用品的私營企業得到發展。

不可否認,帝國必須進行經濟改革,也必須廢除以國營經濟為主的模式。

問題是,赫岑道夫這一步走得太急,也邁得太大了。

按照赫岑道夫提出的改革方案,他將在一年之內,把佔國營企業總量半數的非軍事企業轉變成私營企業,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