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空著,中間只開一行,讓學子將空的地方填上。
貼經用的經文,乃《禮記》、《左傳》,此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此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此為小經,貼經裡頭考校的,大經、中經、小經都必須要有。
墨義,考的也是九經中的經義,摘取其中的一兩句經文,讓學子對它註釋。
這一科兒子稱之為明經科,能透過明經科的學子,說明他已經熟讀經義了。1”
陳雄神色鄭重起來,“你繼續說。”
陳朝又道:“透過第一科明經科的人,才能進行第二科。兒子將第二科的考校內容同樣分為兩部分,第一個是明算,考校的是《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
第二個是明律,考的是我北梁的律法。
這第二科兒子稱之為秀才科,只要透過秀才科的人,就可以下派到各縣做一賦稅或者刑獄的小吏。2”
將科舉制度弄得這般複雜,是顧以丹提出來的,陳朝一開始想不明白為何要考校算經和律法,更不懂為何只要過了秀才科就可以做一個小吏,還是顧以丹解釋之後才茅塞頓開。
“父皇,國庫要收賦稅,就要懂得算經之人,這些人能很好的幫我們收取賦稅,懂律法之道,不僅能在收取賦稅上對那些平民百姓解釋,就是在刑獄上也能有大作用。”
陳朝的解釋讓陳雄恍然大悟,接著又聽陳朝道:“過了第二科的人可以參與第三科進士科,進士科不中,則下派各縣當小吏,進士科中了,則父皇欽點七品官吏,委以重任。
進士科兒子同樣分為兩部分考校,第一個是雜文,考校的是詩和賦,第二個是策問,對我北梁的田地、經商、律法、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
只有透過三科的人,才能稱之為進士,進士方能以七品官之身為父皇分擔解憂。
而兒子將這種考校稱之為科舉制。”
。。。。。。
第219章 不能答應啊
“父皇,科舉考校的內容繁多又複雜,比之察舉制更考驗學子的學問,相信若是父皇真的推行科舉制,選取出來的學子必是我朝棟樑之才。不過。。。。。。”
陳朝一臉的欲言又止,言語之間滿是遲疑不決,讓陳雄大好的心情微微有些不悅,“不過什麼,對著父皇,不用吞吞吐吐的。”
“不過,科舉制必會遭到世家的反對,若是父皇用了科舉來選拔官吏,此後只要寒門子弟勤奮進學,就能與世家子一較高下,世家獨大的局面將有所改變,他們恐怕不會放任父皇您掌控朝堂。”
陳朝的話落,陳雄的臉色陡然變得陰沉可怖,渾身都散發著寒氣。
陳朝似是被這股突如其來的怒氣嚇著了一般,有些心驚膽戰。
陳雄見了,擺擺手,“父皇不是生你的氣,不用這般害怕。”
陳朝這才恢復了面色。
陳朝的話在陳雄腦海中不斷迴盪,越是想,越是氣,猛地將手中的酒盞一扔,對碎成了幾瓣的酒盞無動於衷,只惡狠狠的道:
“阿朝你說得很對,那些世家從來都與我們皇室作對,只顧著從我們皇室手中搶權,就是要維持他們的世卿世祿,什麼狗屁的為天下百姓民生,呸!”
陳朝附和著罵了幾句世家,帶著憂心忡忡的道:“父皇,兒子不是無的放矢,兒子倘若真的在朝堂上提出科舉的條陳,必會遭世家的反對。”
顧以丹說過,要把世家會反對科舉之事在父皇跟前打招呼,這樣到時候當他真的提出科舉之事,世家若然真的反對了,父皇就為了打世家的臉面,一定會排除萬難實行的。
也就是說,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