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皇上打消內禪的念頭。
可蔡攸沒想到吳敏現在新交了個朋友,這個人就是掌管禮樂、郊廟事務的太常卿李綱,兩人政見相和很談得來,恰好這兩天說起過皇上讓太子出知開封牧的事情。李綱認為這個時候讓儲君出牧,想是為留守起見,但敵勢猖狂,兩河危急,非將大位傳於太子,恐不足號召四方。
吳敏深以為然,但是他認為內禪這種話,他們當臣子的在這個時候不便於出口,不如奏請太子監國妥當。但是李綱並不苟同,他以當年唐肅宗靈武之事為例堅持認為‘不建號不足復邦’,讓吳敏入內時私下相告探探皇上的口風,吳敏答應了。
各種訊息不斷傳到汴京,但此刻已經難辨真假,宮廷內衛一夕數驚。趙佶先後下旨罷花石綱,並內外製造局。召天下勤王,可能還覺得不夠真誠。又遣散宮人,罷道官及大晟府、行幸局,並任命宇文虛中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召諸軍入援,其乃檄熙河經略使姚古、秦鳳經略使种師中,領兵入衛。
但是這一切遠水難解近渴,趙佶召集近臣商討對策,這時有人提議遷都南京,有人希望堅守。還有的主張和談,亂哄哄的沒有個結果,趙佶只好暫時作罷,可他露出了儘快脫身,避難江南的意思。
吳敏得知後再次面見皇上,他作為和戰兩邊的傳話人,此刻如何說就看他的屁股往哪邊歪了,結果他以李綱之言對答,以為如今京師之人聞聽金人大舉進攻。人心震動,有打算出逃者,有打算堅守者,還有打算叛國投敵者。以三種人共守一城,城池必破無疑。
這正是趙佶最擔心的問題,自然會問計於他。吳敏也不傻。當然不敢直言讓皇上內禪,而是先玩兒了手周公解夢。從中露出讓其讓太子上位的意思。他這一番‘夢話’正說中了趙佶的心事,又見其從容不迫。侃侃而談,一腔憂悶不知不覺間消釋了許多。
那吳敏也是能察言觀色之人,見皇上顏色稍霽趕緊趁熱打鐵再次上奏,問皇上如果巡幸東南,萬一京師守衛不固,導致皇上半途而廢怎麼辦?這話就有些露骨了,就差言明皇上你半道被女真人抓走了,皇位傳給誰!趙佶已經打定主意禪位,但是這話現在自己說出來有點那個,所以他搖頭裝作不知,正好也看看手下人是什麼態度,能否得到支援,於是示意吳敏繼續說。
“陛下委任守京師之人如有威信,則守禦必固,這樣陛下方可放心巡幸。”吳敏怕自己的觀點缺乏說服力,又扯上了神仙道:“陛下如能採納臣之計策,臣敢保聖壽無疆。陛下建神霄宮已好多年了,長生大帝君者,聖壽無疆之謂也。然長生大帝君旁若無青華帝君,長生大帝君便不能聖壽無疆,青華帝君就是太子。”
吳敏所說,這正是趙佶所想,聽罷不覺笑逐顏開,吳敏看皇上態度也知自己這一寶押對了,又趁機說道:“陛下如能定下計策,則中原自此數百年仍為中國,不能定計,則中原數百年便會淪於夷狄,中原數百年的命運,懸於陛下之手。陛下若早定計,以臣觀之,應在三日內找出合適的守城人選,倘過了三日,守城者的威信不足以服眾,金人攻到城下,便一切都無從說起了。”
這話就是直截了當讓皇上儘快禪位了,趙佶如何不明白!而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也需有人配合,而眼前之人正是合適的人選,他也就不必再裝了,君臣二人便開了了閉門會議…
十二月二十三日李綱懷揣所寫奏疏進宮召對,趙佶召綱面議,李綱即刺臂流血,書成數語入陳。趙佶見是血書,不禁為之動容,覽其奏道:皇太子監國,禮之常也。今大敵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間,猶守常禮,可乎?名分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期成功於萬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號,使為陛下守宗社,收將士心,以死悍敵,則天下可保矣!
趙佶看罷遂決意內禪,退朝之後,吳敏至都堂見李邦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