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觀點,我後來的思想與它們是一脈相傳的。在中國當時的理論界,只要談到人性問題,就必定會搬出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著名論斷。然而,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極為表面和狹隘,基本思路是據此把人性歸結為社會性,又把社會性歸結為階級性。針對此,我著重闡述了以下觀點——
第一,人性有豐富的內涵,它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的人所特有且共有的生物屬性、心智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體。由於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性化,人的生物屬性也應包括在人性之內。我把心智屬性區分為理性與非理性,強調非理性即個體的情緒和情感體驗也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豐富的屬性,屬性的歷史發展,發展中的整體聯絡,由此構成了完整的人性。在人的發展的各個階段上,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化的程度,人的社會本質深刻化的程度,人的心智生活豐富化的程度,三者是互相制約而一致的。個人同樣如此,一個人某一方面需要的滿足程度和能力的發展程度,受制於並且體現了他的整個個性的發展程度。個性是人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表達的是具體個人佔有豐富人性的程度及其方式的獨特性。
第二,在人的社會本質問題上,存在著最牢固也最荒唐的偏見。人們眾口一辭地宣稱,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性是惟一具體的人性,除去階級性就只剩下了抽象的人性,甚至只剩下了動物性。當真有人質問:如果抽掉了性愛、母愛的階級屬性,人與動物在這些事情上還有什麼本質區別?這等於是說,在做愛或哺乳時,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便是懷著階級感情做這些事的。如此可笑的論點,在當時卻是出自理論權威的筆下,佔據著主流地位。問題出在這些人把“社會關係的總和”歸結為生產關係了,進而歸結為階級關係了,於是也就把人的社會性歸結為階級性了。真實的社會關係卻有著豐富的內容,我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從橫向看,同時代的社會關係不但有階級,而且有民族、國家、職業、家庭等等,它們都有階級所不能取代的特殊內涵,在人身上造成相應的社會規定性。此外,還有小環境水平上的個人交往,例如自己所敬佩的師長、知心的朋友或愛侶等,這種交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會發生重要的、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影響。從縱向看,還存在著歷史繼承的社會關係,即個人同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化的接觸和對它們的接受。在分析知識分子的社會屬性時,尤應考慮這一點。把人的社會本質簡單化的另一表現是,在論及社會關係和人的社會本質的發展過程時,只注意社會制度和階級型別的更替,忽視了社會關係的發達化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深刻化這一更重要的方面。人們彷彿故意忘記馬克思一再強調的資本主義在這方面所造成的巨大歷史進步,即鄉界、省界、國界被打破,個人越來越成為世界公民,或者用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說,“狹隘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
第三,人性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人的活動區別於動物的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是自由,即以活動本身也就是能力的運用和發展本身為目的和最高享受。在此意義上,可是把自由活動規定為人的真正本質,它是人的價值和使命之所在,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最大限度地保證一切個人自由發展其能力的社會,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社會。然而,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對於人類大多數成員來說,活動始終被貶低為維持人的肉體存在的單純手段了,這就是異化。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力低下,物質生產不可避免地佔用了人類絕大部分時間。但是,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已足以使這種情況不再必要,惟一的障礙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因此,他得出了所有制革命的結論。按照他的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展而又消滅了私有制的共產主義,人的自由發展就能取代物質生產成為歷史的主要內容了。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