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的波斯灣”這一口號,目前還有待觀察中。
然後,在非洲,作為文明古國的埃及,雖然在美蘇交鋒的過程之中也捱了幾枚核彈,同時在起義反抗美英殖民統治的過程之中遭遇大屠殺,接下來又爆發了一系列的內戰,前後死了大約三百萬人。但是,從一九四七年秋天開始,依靠蘇聯紅軍的支援和援助,在埃及終究是重新建立起了一個社會主義政權,非常勉強地統治著尼羅河流域,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恢復了農業生產,開始將大量餘糧出口給災荒饑饉之中的歐洲。
從埃及再往西,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情況就顯得糟糕了許多,原有的殖民地政府陷入崩潰,無法施展有效管理職能,地方部族互相混戰,一切彷彿都回到了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進駐北非的蘇聯紅軍,雖然在這片沙漠的邊緣一度建立過幾個空軍基地和軍港,但從未能夠把有效統治的範圍,擴充套件到距離基地圍牆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隨著對美戰略核打擊的結束,這些部隊已經奉命放棄全部的北非基地,撤回到國內了。
目前,除了走私商販和間諜特工偶爾能夠從這一地區收集到若干互相矛盾衝突的訊息,我們對北非地區的社會現狀所知甚少,只知道一直到目前為止,那裡依然戰亂不斷,尚未能夠建立起有效的統治秩序。
由於缺乏第一手的精確調查資料,很多地方的訊息只能依靠道聽途說,互相之間存在很多矛盾和牴觸。所以,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資料粗略地推測,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在第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十年期間,大約損失了三千萬到四千萬的人口。從數字上來看,似乎不算很顯著,僅僅是英國本土的死亡人數,就比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死亡人數還要更多。但是考慮到西亞和北非地區環境嚴酷、沙漠廣袤,與歐洲地區相比,人口密度較低,這樣比例的大規模死亡,對於當地文明社會而言,已經是接近於毀滅性的了。
總之,扣除在蘇聯紅軍和東歐盟軍佔領之下的小亞細亞,在世界大戰之中殘存的伊朗王國,以及逐漸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的埃及、以色列和庫爾德斯坦共和國,還有一些歐洲移民在北非建立的港口殖民城市之外,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的剩餘部分,目前都已經淪為了社會秩序崩潰的“無法之地”。根據傳統的社會學觀念,在未來的若干年內,似乎是可以將這一大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從“文明世界”的概念劃出去了。
三、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
在剛剛結束的十年大戰之中,蘇聯紅軍地面部隊的攻擊極限,最遠只到撒哈拉大沙漠北面的摩洛哥,從未深入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區,甚至根本沒有過把紅旗插到黑非洲的戰略設想。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就能夠在世界大戰之中置身事外。恰恰相反,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裡,甚至一直到現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區,都處於激烈的動盪和衝突之中。
如果追溯歷史的話,在硝煙彌天的世界大戰時代,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區所留下的第一滴血,應該要數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對東非高原國度衣索比亞的入侵。在這場蹩腳的戰爭之中,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軍隊雖然鬧出了許許多多的笑話,但也還是給衣索比亞造成了八十萬到一百萬人的傷亡。
再接下來,在二戰期間的馬達加斯加島和達喀爾,英法殖民者之間也爆發了一系列的武裝衝突。不過,對於整個黑非洲而言,上述衝突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社會經濟破壞,基本都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
真正讓黑非洲血流成河的大規模人口損失,開始於三戰前期的核戰爭。當時,率軍撤出北非和西亞的艾森豪威爾,在匯合了殖民地部隊之後,退守到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與蘇聯紅軍繼續隔著沙漠遙遙對峙。克里姆林宮若是想要結束舊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