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還沒有達到500萬人。日本這裡電紙書有70多萬使用者,活躍訂閱的使用者不超過30萬。電紙書的市場,還是很小眾的。
更大眾的網際網路出版體系,應該是pc、手機等等更普及的平臺上連載和發行。
當然了,小夥伴的線上出版的渠道,早就涵蓋了pc、手機和電紙書三大渠道。渠道越廣泛,越沒有死角,越是觸手可及。這個渠道一旦普開,絕對不亞於傳統書店的發行模式。
“真的嗎?”一名三十多歲的媒體記者問道,其實,當初他是有著作家夢的,可惜參與了十多次的新人大賞,也沒有拿到名次,被擋在出版門檻之外。
新人大賞,表面上是新人。但實際上,就像是古代的科舉一般,每一屆都是有以前很多屆落榜的人,繼續參與同一屆的選拔。
這樣以來,對於真正的新人來說,他們的準備工作和對於殘酷競爭的瞭解程度。肯定是不如那些老鳥的。
日本的漫畫和小說出版的新人大賞,嚴格的時候是百裡挑一。
比較寬鬆的則是二三十人裡面,可以勝出一人。但考慮到一群屢敗屢戰的老鳥們反覆的磨礪自己的作品,加入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實際上的殘酷性,超乎了普通的人想象。
換句話說,文藝行業是用最大的努力。最傑出的才華,最殘酷的競爭,換取——很微薄和渺茫的希望。即使出道之後,也不代表前途無量,只能說,相當於成為了市場的最普通的學徒。
今後,能不能透過殘酷的市場考驗,還是需要看銷量的。
殘酷的淘汰機制,是選最優秀最有創意的機制嗎?
不是的!
它們僅是為了淘汰最差的。一眼看上去就非常差的作品淘汰出去。但這種傳統的淘汰機制,並不能保證,優秀的作品和有才華的人可以被選中。
“當然是真的!”王啟年斬釘截鐵的說道,“電子出版平臺,可以比任何一家圖書館展示的圖書種類都要多,我們內容容量遠遠超過雜誌和報紙,即使一些人氣稍少一點的作品,只要作者自己堅持。並且有一部分讀者願意訂閱,我們沒有必要強制讓作品提前結束。而是要創作者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該結束。”
“但是,你們如何能保證網際網路上可以有收入呢?現在日本也有一些網路小說和網路漫畫,甚至是網路音樂,但在網路上幾乎不可能取得收入的。”一名雜誌方面的編輯明顯的找碴。
王啟年淡然一笑:“網際網路出版模式,在中國已經很成熟。只要解決了支付問題。就很容易了。舉個例子,你們雜誌獲得收入,是讀者拿現金去購買雜誌,然後,你們根據實際收入情況。給雜誌社的員工發工資,給作者發放稿酬。而網際網路出版,沒有紙張,但內容從紙平臺,換上了網際網路平臺,並沒有實質改變。便捷的電子轉賬機制,已經讓網購很普及,網路遊戲也很早就解決了充值和支付問題。那麼,網上訂購電子圖書,有什麼不可以。讀者還是願意為內容買單,只不過,他們不直接買整本雜誌,僅僅購買他們感興趣的單部連載的作品。這樣,一些優秀的作品,可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可以凝聚更多的人氣。單純的小說出版來看,我們網際網路平臺支付的稿酬總和,已經不亞於傳統出版社給小說領域的作家們支付的稿費總和。我們相信,日本市場也有很大把握複製中國市場的奇蹟。”
隨後,一個又一個問題開始出現。
釋出會,幾乎快成為了解答問題的問答會議。
“小說和漫畫跟貴公司網站上籤約,影響出版和改編嗎?”
“網路簽約之後,等同於漫畫雜誌的簽約制度,單行本出版,由我們代理。出版之後,給作家支付版稅分成。版權改編我們獨家代理3年,如果,3年以內,我們幫作品找到了改編版權的買家,對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