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一般認為紀記的記載不可靠。日本史學家認為熊略紀之前的記載的可信度都不高。開篇為“天地玄黃……”的《千字文》為梁漢武帝命周興嗣所編寫,因此《千字文》應出現於6世紀前半期,而不可能在405年被傳入日本。
另一種觀點認為,《千字文》的真書是由魏朝鐘繇所創,由周興嗣臨摹。之後,東漢章帝(75—88年在位)所寫的部分《千字文》章節,被作為第一篇歷代帝王法帖收錄在《淳化閣帖》中。如同日本的伊呂波歌,將不重複的一千個字按照四言形式,編成二百五十個句子,用作啟蒙教育。
日本的貝原益軒也曾試著創作出了《千字類合》。慶神天皇十六年傳入的《千字文》或許是周興嗣之前的同名之作。
佛教的傳入也是如此,將經典或佛像獻於朝廷的時間作為傳入時間,過於形式主義。
隨著與朝鮮半島的往來日漸頻繁,通曉文字且熟知儒教經典的人也來到日本,他們的身份多是私人講師。
從江田船山和稻荷山古墳出土的刀劍銘文,經考證被認為是5世紀中葉之後到6世紀之間的物品。大約在4世紀左右,外國人將文字記載的儒之思想傳入了日本。這好比是日本在懂得人情世故之前,就已經接受儒教思想了。也或許在這些列島上的原始風俗及思想中,就滲透著儒家思想。然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不光是儒教,還有道教。
4世紀,中國盛行道教。太平道在黃巾之亂中被*,於是改變了存在形式,潛伏起來。五斗米道被魏降?
106儒教三千年伏後,受到了優待。外地人的駐紮地——朝鮮至山東半島——是盛行道教的土地。傳說欺騙秦始皇的徐福便是出身于山東的道教系人物。
日本固有的風俗和思想中,在開化之前就混雜了“儒”和“道”的成分。
然而,從歷史記錄來看,可以表明受到了儒家影響的是太子制定的憲法十七條。日本為了實現建設律令國家的目標,開始重視儒家。
空海曾就讀的京師大學堂,便是以培養律令制官僚為教育目的,儒學文獻被作為了教材。
然而日本採用的形式不同於中國。例如,與唐朝學制相比,日本將《老子》從教材中排除掉了。唐朝皇室自稱為老子的後裔,因此道教的地位較為特殊。宮中行事也皆以道教為先,其次為佛教。而在日本,老子則被完全摒棄。
日中在儒教上的差別在此不作贅述,簡單概述幾點:
在中國,經常討論“儒”是否屬於宗教這一問題。至今仍是爭論的熱點。從重視祭祀,具有“天”、“天命”的神學概念來看,“儒”應被認為屬於宗教。然而,另一方面,“儒”作為倫理道德思想,具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思考方式,因此有人認為“儒”具有非宗教性。前者稱為“儒教”,後者稱為“儒學”。 。 想看書來
儒之傳入(2)
在日本,以湯島聖堂為代表,雖供奉孔子,然而卻並不將“儒”作為宗教來看。關於“儒”是否是宗教的問題,在日本近代幾乎從未被討論過,“儒”的非宗教性不言自明。雖然也用到了“儒教”一詞,但是所謂的“教”不過是等同於教育、教訓的“教”。
儒教被作為學問教養傳入日本,但是卻未滲入到生活中。因為要滲入到生活中,必然包含宗教的因素,而儒的宗教性因素中重要的部分是對上天和祖先的祭祀。
?
第五章 思變之道107107祭祀祖先分為多個階段。在日本,親屬類別根據法律明確規定,而在中國則是根據現實的稱呼來表現,絕不允許出現混亂,因為這與祭祀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親屬稱呼上,日本簡單分為“おじ”、“おば”、“いとこ”。而在中國,稱父親的哥哥為“伯父”,稱父親的弟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