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某些民族會賦予曆法以特殊有政治或歷史意味的名稱,比如###國家使用的“太陰曆”實際上就被稱作“遷徙歷”(所謂“希吉來”),以紀念他們歷史上的重要遷徙: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率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

中國是否也會發生類似的歷法改革的命名事件呢?非常碰巧的是,“夏商周”與朔望月之間產生了一個奇特的關聯。

“朔望月”這個天文術語在英語裡為“syzygy”,拉丁語為“szygia”,希臘語中為“suzugia”,幾種外語之間變化很小,從讀音與拼法上都能看出來十分古老。他們的音節如此明顯,很有東亞的語言意味。很明顯“朔望月”在漢語中是一種偏於意義的表達,假如說它來自一種外語,那麼我們要說它是一個“意譯”,而不是“音譯”,這很明顯。“syzygy”的另外一個詞義是“聯合”、“會合”。

要麼是太巧合,要麼我就這麼簡單地找到了夏商周三代的姓氏來源,並且同時說明了他們的關係性質“聯合”:

“Syzygy”三個音節的發音“sizidVi ”恰閤中國的夏姓“姒”(si)、商姓“子”(zi)以及周姓“姬”(ji)!

並且,其先後順序竟然與夏、商、周的先後順序完全一致!

是夏商周為同時存在的一個結盟聯合體,還是他們以此慶祝從不同道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勝利“會合”呢?還是,夏商周三代到達中國之後就簽定了一個“輪流坐莊”協議,從而按照這個先後順序各自400年的吃果果了呢?

如此排序也可能是其它的考慮,比如由於第一個王朝用了“朔望月”之第一個字“si”,商為了表示自己是夏的合法後續就採取了“zi”,周同樣考慮問題就使用了“ji”。

當然也可能從一開始他們三家本來就具有“姒”、“子”、“姬”的姓氏,由於他們三個的特殊“聯合”行為,所以到後來“syzygy”就具有了“聯合”的意義。後來中國的這個概念透過某些途徑傳播到了歐洲去,並且這個詞彙代表了一種“三代”共同使用的歷法的一部分——有人可能覺得這很困難,似乎中國與歐洲交流不太可能,但後面的一些證據會告訴你,唯有如此才更合理,事實本身遠比我們現象更大膽。

假如在“三代”錯落並存的推理框架下應該這樣解釋(參考《鎖定兩海》之《“但”與“周”的關係》),由於但人從中東出走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1500年前,可以認為是他們來到中國才有了三姓的固定,而這個背景是三家可能制定了一個具有某種聯盟意義的協議。當時為商人當政,夏人未散,按照先來後到就賜以新姓給三族。做這個推理主要是想較為具體地推測出“三代”命名的時間。

為什麼夏的“姒”還有“妯娌”及女性意味?夏只是取了“sy”音,至於單個字的意義是後來根據夏朝實際上為一女性領袖而特別賦予字型和意義的。他們有聯合在一起時的意義,也有分開來之後的單獨衍生的新的含義。其它兩者同,有關“子”後面還有更詳細的單獨解釋,也是同樣道理。

可能現在我們還無法圓滿地解釋“朔望月”(syzygy)與“夏商周”之間的神秘聯絡,但終有一天總會有人來徹底解開這一秘密。但我認為我們已經看見了冰山一角,我這裡的牽強附會只能算是一種拋磚引玉。

商朝是陰陽曆合用。這個資訊對我們後面的某些分析是有好處的:地中海東北地區的人們使用陰曆,而埃及卻是太陽曆的制定者,很可能紅海流域都使用太陽曆。這個曆法現象是不是把商朝的統治者指向一種文明混合呢?假如商朝曾經是“輪流坐莊制”,那麼天文曆法的混合使用也就合理了。

“朔望月”由於是以月亮為核心的一種曆法,所以這個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