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即使在經濟落後與邊遠地方,也無不如此例如三西(江西、山西、陝西)等省,同樣有大批農民轉移到工商業,有些地方甚至“為商賈三之一”,“以逐末為事”。其中,江西主要流向手工業,其次為商業;山西以從商為重點,其次為礦冶;陝西多數從商。地域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設中一個新的重要課題,它只有在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支援和努力下,才能顯露出旺盛生命力和獨特魅力。黃河文化中心,在漢唐為長安,在北宋為開封,元明清到今為北京,隨時代而轉移,沒有一個文化中心貫穿整個歷史;長江文化中心,當今被認為是上海,但它歷史上是南京、武漢,抑或重慶、成都?廣州作為二千多年來珠江文化中心城市,無可置疑,這對珠江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人很早就有地域文化源自“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等因素的觀點。近兩千年前的《漢書,地理志》中有一個概念叫“域分”,談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好惡取捨,動靜之常,隨君上之*。”它是把人的行為和觀念,即地域文化,歸結為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水土的構成,也就是自然環境;一是王侯的引導,也就是社會結構。《管子·水地篇》以不同的水質來比喻各地人的不同性格。如齊之水道躁而復故民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則其民輕剽而賊等。“人傑地靈”則是環境與人密不可分的一句盡人皆知的成語。比如南方的音樂和中原的、北方的就不一樣,美術佈景造型,各個地方更是不同,搞得馬虎了,就不真實,就會破壞整個劇的藝術風格。運用地域特色在具體表現時要處理好多種關係,比如,地域特色有傳統的、保守的一面,但也有變化的、開放的一面。

林語堂把中國分為“粗獷豪放的北方”和“溫柔和婉的南方”。他以為:儘管中國的南方與北方被共同的主幹文化紐帶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民族,但實際上,他們在性格、體魄、習俗上的區別之大,並不亞於南歐地中海人和北歐日爾曼人的差別。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體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另一方面,在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喜愛文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林語堂是這樣描述中國北方的民族融合的。“人種混合最明顯的影響也許是表現在現代北方人的語音和體格上。他們的語調有了變化,輕子音也變成了濁子音,身高增加,並有一種快樂質。樸的幽默感。這正是這種與外來血統的混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漢族能夠生存下來。”。

如今,人們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飲食風俗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大大挑戰著傳統家庭的飲食結構,地域特色也不再明顯。如正月十五吃到的元宵,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佳餚。但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碗甜美的元宵仍然是每個中國家庭的保留節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日益被人們認知,它的獨特風采和重要作用在人們的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中日趨顯現。但是,在現代化的程序中,文化的發展也出現一定誤區,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暢通、傳媒多樣、觀念更新等,地域間距離迅速拉近,文化交流迅速頻繁,不同地域甚至國度的文化相互借鑑、吸收、融入,雖然對彼此的發展有許多積極效能,卻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形式、內容同化,個性喪失等問題。有的地方完全以時尚文化取代傳統、民間文化,有的地方雖將民間文化部分保留,但未予以重視,任其自生自滅,有的地方不覺中自己的文化已與其它地域文化同化,讓人似曾相識,缺乏個性和特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這些不僅對民族文化的繁榮形成制約,還對文化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有很大影響,對這一點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