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了原有的家庭結構,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此得以迅速提升。在由父、母、子女構成的現代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成為這一三角關係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點,這種家庭稀有資源的特殊角色導致了現代家庭中的“子代偏重”現象。
孩子在傳統家庭中的消費受到父母的絕對控制,他們的衣、食、玩、學等用品均由父母提供,但現代家庭觀念中“子代偏重”和“文化反哺”的現象則使孩子在家庭消費中的地位有很大改變。這種改變突出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孩子的消費在家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即便是一些家庭共用的大件消費品也往往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孩子在家長的購買考慮因素中已經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零點調查1996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4個城市針對*個有7~12歲孩子的家庭進行的抽樣調查,孩子的消費佔據了家庭收入的30%左右。而另一項有關家用轎車研究的資料則顯示,“為了方便接送配偶、孩子”是家庭汽車消費的四個主要目的之一,其中“31~40歲”年齡組的人做這一選擇的人數比例最高(該年齡段人群擁有孩子的比例較高且具備經濟優勢)。
其二,在家庭事務中獲得發言權甚至決策權的文化資本和能力使孩子能夠主動地對家庭消費決策產生影響。項關於消費新趨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家庭的消費決策均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其中13~18歲的孩子對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力高達44%。
44%是什麼概念呢?我國城市家庭戶均人口為3。26個人,其中大約2。26個是*,每個*只有20%多的消費支配權,還不及這個孩子。“只生一個”,誕生了一批中國小皇帝,要啥給啥,嬌寵萬分,一度經歷過物質貧乏期,小皇帝的父母們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上走到了極致。在中國,隨著獨生子女家庭佔據了主體,“只生一個”的政策,導致孩子成為家庭中的稀有資源,“物以稀為貴”,甚至,孩子們開始有了對*生活的干預權。在過去,由於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教育觀,*在家庭中有絕對的決定權與支配權,這種決定權甚至包括對成年孩子的否決權。孩子不僅僅能確定跟他有關的食品、文具、家庭娛樂活動的消費取向,同時由於現在的大量消費品是同質化的,如冰箱實際上效能與外觀都是差不多的,可是有個冰箱上的卡通標誌正是孩子喜歡的,孩子又要求購買這種冰箱時,一般家庭就選擇了這種冰箱。
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家庭觀念歷來強調長者的權威,孩子在家庭權力結構中一直是弱勢群體的代表。而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推行的計劃生育國策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家庭結構,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此得以迅速提升。在由父、母、子/女構成的現代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成為這一三角關係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點,這種家庭稀有資源的特殊角色導致了現代家庭中的“子代偏重”現象。現代家庭,孩子的人權更被重視了。儘管孩子在耐用品的消費過程中不起太大作用,但是一旦他們提出反對意見,最終的家庭消費決策也往往無法形成,而他們的注意力常常被情感因素左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真的喜歡這樣的產品。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
有的孩子在家調皮任性,為所欲為,不服管教,在校卻文靜守紀,表現良好;有的孩子在家活潑外向,在校卻沉靜內向;有的孩子在家熱情開放,在校卻孤獨自卑……目前,在我國的獨生子女中,存在諸如此類的在家在校兩種截然不同表現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兩種不同的育人環境所致。由於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備受關愛。到學校後,孩子由家庭的核心變成了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失去了特別的關心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