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孩子由於心理調適與平衡能力較差,便容易出現這種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異。對此,家庭和學校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地加以解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左右著家庭氛圍的不同型別:和諧友善的或對立獨裁的;嚴厲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雜亂無章的;幽默風趣的或冷嘲熱諷的;充滿生氣的或死氣沉沉的,等等。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現代家庭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又絕非千篇一律。一般來說,*型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能與孩子相互溝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給孩子以鼓勵和誘導,對其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型家庭常常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用權利和強制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事實上,長期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生活的孩子,他們自身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溺愛型家庭中的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往往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發脾氣、為所欲為、好誇口的行為品性。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認同“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對孩子採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這種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兒童常會逐養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
首先,教育要從瞭解孩子,理解孩子開始,加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瞭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以及心裡想什麼,平時主要做什麼,交往的人是些怎樣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視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發表意見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說“小孩子懂什麼”。家中大事應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設家庭*化,即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權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兒童在家中的權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寵愛嬌慣孩子,置於“小皇帝”地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是尊重,是溺愛。
其次,教育要身教重於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在認識周圍的世界中成長的,家長對待人生、事業、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如果說新型家庭結構為“子代偏重”現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那麼“文化反哺”現象則是“子代偏重”之所以能得以存續的一個動力。“文化反哺”現象並非中國獨有,但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發展程序卻使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父輩大多因遭遇“*”而喪失教育機會,成長在知識頻繁更新的資訊社會中的新生子代在獲得新知的能力上又遠遠高於父輩,較高的文化資本和能力使孩子在部分家庭事務中獲得了發言權甚至決策權,甚至可以對成年父母的生活進行干預,從而顛覆了幾千年來形成的“父為子綱”的親子關係。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