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9部分

利賓從上海啟程赴香港的時候,還沒有僧王陣亡的訊息,關卓凡當時只是已經知道了朝廷派了曾國藩會剿捻匪的差使。他做此陳奏,是為朝廷計,預作規劃;雖礙僧、曾在前,沒有明著自動請纓,但言下之意非常清晰,是打算一回國,不洗征塵。便立即投入剿捻的疆場。

這份為國不計利害的拳拳之心,比之曾、李師弟的推三阻四。真是天上地下!

兩宮和軍機都非常感動和欣慰。本來人家在外面打了差不多一年的仗,加上海路疲憊,怎麼也得休整一小段時間,現在不必擔心關卓凡為難了。

想起辛酉政變之後,關卓凡自請從二品降為七品,提數百孤軍,赴上海之難;打平長毛後,不避萬里波濤之險,親將軒軍入美平叛;如今大功克成,想的第一件事,卻是國內的主上之憂。君臣都不勝唏噓,慈安反覆感嘆:“難為他,難為他!”

慈禧心中火熱:我怎麼會遇上這樣一個男人?

就這份附片的具體內容,兩宮和軍機認真研議了很久。

以前朝廷剿捻的章程,無非兩個字,一個“追”,一個“堵”。這個方略,關卓凡是不贊成的。捻匪飄忽,一味地追,是追不上的;而敵主動,我被動,敵人的動作又快,也是堵不勝堵。

關卓凡以為,應改為一個“趕”字,一個“圍”字。

所謂“趕”,不求也不必追上捻匪,而是將捻匪驅向預設的地區;所謂“圍”,是提前預設兵力,捻匪進入該地區後,四面合圍,聚而殲之。

這個地區的選擇,要非常講究。最好四面有山、河、海這種天然的地理障礙,捻軍進去了,就很難騰挪。

關卓凡建議,以山東壽光一帶為首選。

這個地區,北面是大海,西面是防衛森嚴的黃河,南面是高拔險峻的沂蒙諸山,東南呢,有一條彌水攔阻,是天造地設的“口袋”。

如何將捻匪趕進這個“口袋”呢?

關卓凡認為,捻匪說是流竄數省,但以現在的情勢,江蘇有軒軍,捻匪是進不去的;安徽有淮軍,捻匪也進不去;另外,既然曾國藩已經移節湖北、安徽邊境,劉銘傳又已入鄂,想來捻匪在湖北也立不住腳。

於是,就剩下河南和山東了。

關卓凡認為,捻匪到處流竄,說到底兩字,“就食”而已。就是說,哪裡有吃的捻匪去哪裡。

因此,“辦流寇以堅壁清野為上策”。

關卓凡在附片中說,“捻匪沿途擄獲騾馬,每人二三騎,隨地擄添,狂竄無所愛惜,官軍不能也。又彼可隨地擄糧,我須隨地購糧;勞逸飢飽,皆不相及。今欲絕賊糧,斷賊馬,惟趕緊堅築堡寨,若十里一寨,賊至無所掠食,其計漸窮,或可剋期撲滅。”

具體操作:河南全境堅壁清野,山東則暫緩;曾、劉北上壓迫,然後“防守黃運,蹙賊海東”,就是說,到時候只有壽光一帶才有吃的,就算捻匪知道這酒有毒,也得喝下去。何況,他們還多半看不出這是一杯鴆酒。

至於東捻和西捻的關係,關卓凡認為,東捻是捻軍的主力,剿捻必須先東後西,這個次序不能亂。西邊重點還是回匪,如果西捻竄入山西,官軍要做的是斷絕回、捻的聯絡,而不能把精力花在追著西捻的屁股跑上面。

待東捻剿平,西捻再怎麼折騰、甚至和回匪合流,都沒有用了。

這是一篇嶄新的大戰略,僧王的陣亡間接證明了這個戰略的正確性。慈安還是懵懂,只覺得有道理,道理在哪兒,說不大上來;慈禧和恭王、文祥、曹毓瑛幾個,卻是心潮起伏:真是“撥開雲霧見月明”!

最後,慈禧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問利賓:“這個‘照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利賓一愣,心想這個東西哪裡說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