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什麼程度呢?請看,清政府在條約裡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治,割讓了自己的神聖領土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在中國內地加闢了沙市、重慶、杭州、蘇州四個通商口岸;中國允許日本臣民在中國內地開設工廠;允許日本船隻在中國內河自由航行。中國賠償日本戰費二億兩,按照中國四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攤派半兩銀子。此外還有不少苛細專案,就不必一一列舉了。”(《袁世凱演義》)

第二節李鴻藻舉薦

袁世凱由韓歸清,鬱郁不自得,深怨李鴻章不用其謀,大不以李為然。雖有熱血滿腔,而大勢已去。時清有太傅李鴻藻,為袁父執。袁往謁,痛陳時事。

“李鴻藻,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咸豐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清史稿》卷四三六)

訾李鴻章舊制之軍隊腐敗,道我軍訓練之精,並自言駐韓功績。李重其才,遂向督辦軍務恭親王前道袁韜略。恭親王乃派袁充前敵營務處。時宋慶等已敗至田莊臺,望風而逃。清營舊制,營務處本無事之名目,加以前敵諸統將官職多大於袁數倍。清之政界,素以位高為尊,才能非所計也。鹹輕視袁。依當時清軍隊之潰弱狀態,及軍械餉需之情形,雖任袁世凱以重職,亦無能為也。不特一袁世凱,即千百袁世凱又何從補救?故袁雖在前敵,亦無所設施。及日清和議成,清之兵隊解散,袁世凱仍舊賦閒。李鴻章自此遂成全國之公敵,欲食其肉寢其皮者頗不乏人,即素知李之西太后亦為眾口所惑,李遂去位。而袁世凱更無棲止矣。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日清和議成後,清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全權大臣伊藤博文及陸奧宗光坐談。李謂人材難得。伊藤問李曰:“袁世凱現任何事?”李曰:“小差事無足重輕。”伊曰:“以袁世凱之才,僅任無足重輕小事,無怪無人才也。”李之書記遂記入李日記中。豈知一語閒談,遂影響於袁世凱者不淺。

“有人傳說,馬關議和時,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曾向李鴻章問及袁世凱的近況,於是又有人替袁捧場,說什麼‘日本人如此重視袁世凱,可見此人必有非常之才’。以上這些話題,在北京廣泛流傳,於是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也都稱讚袁世凱‘通曉戎機,才堪大用’。隨後清政府降旨叫袁留在北京,聽候督辦軍務處差委。”(《袁世凱演義》)

第三節徘徊京津之間

袁世凱自日清戰後隨營解散,徘徊於京津之間,無所事事。適李鴻章馬關議約回,李書記輩編李與伊藤、陸奧之談詞以聞,清各報亦多載李日記。清之朝野上下睹我伊藤氏答李鴻章之言,皆以袁世凱為一時人傑。於是袁世凱三字遂振振有聲,留心人才者鹹欲一睹其人。

袁知負時名,遂幹當道名公,希有建白。

清方大挫之後,二三老臣為國求賢,於兩宮前保薦袁之才略。旋奉旨召見,詳詢時事,袁奏對多中肯要。自負必可得志,即旁觀亦謂袁必邀異數。不料召見後即交軍務處差遣,袁大為失望。由是日奔走於王公之門,亦無效果,久之軍事已畢,軍務處亦不能存立,尚有何差可任?袁心灰意阻,加以數月來奔走酬應,支絀異常,債負累累。時西洋人貿遷中國,尚不甚久,嘗以言語不通,情形不熟,多僱用清人為經理。業洋行者又須運動官場,方能發達,凡充西人洋行經理者,清人曰買辦。清所需軍裝器械,皆仰給外人,蓋不善製造故也,即今尚然。充買辦者常居間收利,有暴富至數百萬者。袁世凱以不能遷官,即求治富,頗羨買辦業。適有西人慾開軍裝洋行於天津,擬聘熟習官場人為買辦,蓋知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