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鯀和大禹
一,鯀
夏朝的存在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他的建立者是大禹。
要談大禹,就先談談他的父親鯀。鯀是黃帝的孫子,名門望族,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領,生活在今河南嵩山周圍一帶地方。
鯀本來是可以生活得很安逸的,壞就壞在他有點小聰明,懂得一些治水之道,以至為他惹來一場殺身之禍。
堯帝在位期間,中原大地上洪水就已經很氾濫。洪水淹沒了莊稼和房屋,淹死了農民百姓和家禽野獸。人們不得不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生活,給生活帶來諸多不利,給農業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利。
有那些不利呢,簡單的說,本來把莊稼種在地勢低平的地方,是可以利用河道來進行澆灌的,但為了怕洪水淹沒,不得不把莊稼種在半山腰等高處地方,挑水來進行灌溉,有多麼不便利啊。
堯帝愛民如子,時刻關心百姓的疾苦,便決定治理洪水。當時有兩個人選,一是鯀,二是共工氏。
共工氏何許人也?共工氏是一部落首領,是治水專家。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意思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樣做的結果是有利於農業發展,但對防禦洪水方面,卻收效甚微。每次特大洪水的到來,都把剛剛新築的提防沖毀,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以,堯帝對共工氏不甚滿意。這時,另外一位部落首領四嶽提議說;讓鯀出任這個治水大使。堯帝心裡也明白,鯀的治水經驗,遠沒有共工氏豐富,但也確實想不出有更好的人選,就同意了。
鯀接到這份差事,自知責任重大,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早出晚歸,四處巡查,然後回到家裡慢慢思索,想研究出一套更好的治水辦法來。
可是鯀沒有他的兒子聰明,想來想去,想了幾個月,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只好沿用共工氏修築堤防的辦法,也就是用堵治水。只是在此基礎上,作了修改,把提防修得更高些,更堅固些。這換湯不換藥的做法,註定要面臨失敗。
鯀這一干就是九年,在這九年的時間裡,鯀不分晝夜,帶領著幾萬個農工,奮鬥在各個河道和洪水經常氾濫地區。說是沒有成績那是假的,沒有成績就不可能幹了九年之久。在鯀的努力下,洪水之災確實減少了不少,築堤高了,堅固了,洪水漲不過河面,就形成不了危害,確實也是有用處的。
問題是這種辦法對付一般的洪水還可以應付,對付特大洪水就招架不住了。要知道,幾千年以前可不比現在,有大型機械,有水泥鋼筋,連長江都可以截流。幾千年以前用的可是一般的泥水沙石,堅固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鯀治水後的第九年夏天,這年雨水特別多,還連下了幾天暴雨,這下不得了,河水猛漲,夾雜著泥土,滾滾而來,猛烈衝擊著河道兩旁的堤壩。
鯀的“豆腐渣工程”,哪裡經得起如此折磨,紛紛倒塌,一崩就是好幾千公里。這次水災的結果是無數房屋莊稼被淹,顆粒無收,幾萬人無家可歸。
堯帝派出舜為這次抗洪救災總指揮,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從國庫拿出糧食,分發給受災的農民。二是搭建臨時住房,讓農民有地方可以居住。三是組織農民重新耕種,恢復生產。另外,還要追究鯀治水失敗的責任。
舜四處巡查,發現鯀治水的辦法跟共工氏大同小異,都是用堵截的方法,這治標不治本的臭法子,實是件勞民傷財的爛工程。而更氣的是,這樣的“豆腐渣工程”,鯀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是什麼概念?九年時間,單單幾萬民工,吃掉的糧食就是個巨大的數字。
舜憤怒了,把鯀抓了起來,關在羽山的一座山洞裡,派人日夜看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