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條記載說,董卓告訴袁紹,當今天子劉辯為人“衝暗”,不是一個“萬機之主”,而陳留王劉協比他強,應該廢黜劉辯,另立陳留王。“衝”的意思是幼小,“暗”的意思是不明,矇昧。董卓說劉辯矇昧可以,但說他“幼小”則剛好說反了,因為劉辯十四歲,劉協只有九歲。根據這條記載,董卓明確要以劉協代替劉辯。
但按照後一條記載,似乎又不是這樣的。董卓當著袁紹和眾官僚的面說:“劉氏之種,不足復遺。”這個“遺”在此應該讀“位”,是給予的意思,董卓好像是在說對劉氏宗族不能再把皇位交給他們了。那應該交給誰呢?《漢末英雄記》沒說,《三國志》、《獻帝春秋》也沒說,有一種可能是董卓想自己當皇帝,因為如果劉氏不當了,董卓是不會讓給別人當的,《漢末英雄記》在這裡暗示董卓想僭越。
但是,後一種說法得不到其他史料的支援,包括《後漢書》、《三國志》在內的各種史書均明確記載董卓的想法是以劉協取代劉辯。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袁紹的強烈反對,二人由此徹底鬧崩。董卓沒想到袁紹會乾脆利索地不給他面子,於是放出了狠話:“天下的事都取決於我,我想做什麼,誰敢不從?”董卓再次耍起了流氓,但袁紹不是嚇大的,他說:“天下有勢力的也不光你董卓,咱們走著瞧!”袁紹“橫刀長揖而去”。袁紹明擺著跟董卓公開叫板了,他勇剛勇矣,但是晚了。
如果是在鮑信勸他除掉董卓的時候發威,結果會是另一個樣,但現在局面完全不同了,董卓收降了何氏舊部,瓦解了幷州軍,新得了呂布、張遼這樣的猛將,加上涼州軍源源不斷地開來,實力的天平早已把袁紹一黨甩到了地上,袁紹這才想起來跟董卓攤牌,無異於自取滅亡。換成別人,袁紹及其整個家族恐怕活不到明天,但是董卓還是忍住了,原因是袁家是大家,他沒有立即下手,這為袁紹逃出洛陽留下了機會。
董卓為什麼執著的行廢立之事呢?要知道這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縱觀兩漢三四百年的歷史,能做成這種事的沒有幾個,儘管劉氏已形同傀儡,儘管董卓已經“天下之事,豈不在我”,但要打破人們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統觀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使袁紹這些人不敢反對,也不能保證天下人都會響應。從事後結果看,董卓要做的這件事終於是做成了,但他也為此付出了極大代價,董卓沒有考慮過嗎?
而對袁紹來說,儘管不滿意董卓,儘管可能也不滿意劉協,但此時此刻執著的反對廢立,他也應該考慮一下後果。袁紹可能覺得袁家的影響力還在,董卓不會把自己怎麼樣。但董卓進入洛陽以來的所作所為已經清楚地表明,此人絕不會按常理出牌,他的道德水準極低下,他的手段極殘忍,對付這樣的人光靠鬥勇根本無濟於事,即便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父親、叔父等家族幾十口人著想,董卓徹底掌握局面後,下一個打擊的物件一定是袁家,現在不設法脫身,反而激怒董卓,是不是有點不夠明智呢?從事後結果看,袁紹帶著少數人勉強逃出了洛陽,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等幾十口人留在洛陽成為董卓的人質,最後全部被董卓殺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陸 當兩個野心家相遇(2)
在廢立這件事上,董卓和袁紹都異常執著,根本不計後果,來了一場硬對硬,給政局亂上添亂,使脆弱不堪的朝廷舊傷未療、新傷又添,董卓和袁紹對決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疑問:董卓和袁紹為什麼都那麼執著呢?董卓為什麼一定要行廢立之事?對袁紹來說既然拼不過董卓,為什麼還要堅決反對呢?他們都不能退一步嗎?圍繞這些問題仔細探究一番,發現不是他們不夠明智,而是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其他的選擇,董卓要想徹底鞏固權力必須行廢立之事,袁紹要想自保必須堅決反對廢立,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他們都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