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太子與睿王同時起兵平叛,兵分兩路,由濟州齊水河、隨州北邙山同時出兵。濟州兵馬由威武大將軍楚齊任主帥。隨州兵馬大元帥則為睿王鄭允修。太子行跡不詳。
五月二十日,濟州威武大將軍楚齊麾下兵馬,過齊水河,與陳軍對峙於齊水河北岸。
同日,隨州兵馬由睿王殿下親自率領,過北邙山,圍困陳州重鎮一,林村!
太子行跡仍舊不詳!
第一百八十三章 險關
齊水河是一條發源於望歸山的季節河。與其他的季節河一樣,夏季正是河水水位高漲之時。
濟州的兵馬渡河而戰的做法,擺明了是不給自己留後路,同樣也擺明了人家對此戰的勢在必得之心。被對手如此瞧不起,讓陳兵將士恨得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
雖然,自從陳留王鄭凌寰自立以來,原來的陳州,現在的陳國上下就無時無刻不再準備著來自大楚朝廷的攻伐。
德衍帝鄭凌乾與陳留王鄭凌寰本都是先帝的弟弟,而先帝駕崩前,異常地沒將皇位傳給自己唯一的兒子,反而傳給了沒有男嗣的弟弟鄭凌乾,這是當年鄭凌寰心中不甘起兵自立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鄭凌乾登位之後,與本應繼位的睿王鄭允修關係尷尬,雖然朝野都有隱隱地替睿王不平之聲,德衍帝卻不好得了哥哥的皇位就立刻對著自己的侄子下手,只好將睿王的領地分封到與陳國毗鄰的隨州。這一來,三方勢力形成了鼎足之勢,互相牽制下,倒是讓陳國面臨的壓力大大減輕,甚至,在這位民間太子歸朝之前,陳國還時常主動地挑釁,甚至攻下過數個城池,德衍帝似乎也沒什麼心思計較,僅僅象徵性地驅逐,並沒有大兵沉邊。
這樣的僵持局面,雖然與陳國四面環山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有關,卻也不可否認,是三方力量對持平衡的結果。
沒想到,自從先帝流落民間的皇子回朝,大楚朝廷居然一反常態,糾結隨州、濟州兩地大兵數十萬,一起起兵討伐。而恰在開戰之前,陳國都府檀城發生了集體中毒事件,但此事非但沒能降低了陳兵計程車氣,反而在得悉中毒真相後,又有陳留王親自前往契單,千里求回解藥之後,陳國軍民似乎更加看清了朝廷對於他們這些‘判民’的態度。跟著所謂的“叛逆”日子過得並不錯,若是被平叛了,說不定朝廷就會將怒氣撤到陳國的百姓身上,陳國將士滿含著一股悲憤之氣,軍民齊心,努力爭取活下去的權利。
鄭凌寰和手下的大臣幕僚,雖說被驀然間冒出來的民間太子打了個措手不及,但也很快穩定下心神,並一致地認為,眼下那民間出身的鄭允浩已經被立為太子,隨州睿王必定同樣心懷不滿,故而,此次濟州和隨州雙方同樣來勢洶洶的出兵,背後的心思卻各有不同。太子是為自己打江山,自然全力以赴,而同樣受命出兵的睿王卻不一定願意看到太子的道路一帆風順。
基於這種認定,陳留王鄭凌寰與大臣們也商議確定了相應的對應方案。面對南北幾乎勢均力敵的兩方評判大軍,鄭凌寰將主要的兵力調集到齊水河畔,至於北邙山也不能大意,就派遣了陳國有名的宿將趙軒辰鎮守抵禦隨州兵馬。
開戰之後雙方的反應,似乎也驗證了陳國的判定。齊水河畔,楚齊的兵馬渡水而戰,北邙山那邊的隨州兵馬,卻一直駐紮在北邙山北麓,按兵不動。
但,楚齊兵馬渡河之後卻沒有立刻發動攻擊,反而異常地駐紮下來,按兵不動。
兩軍對峙十幾日,只有小部接觸,楚軍也多是應付作戰。這樣的情況,讓陳兵上至鄭凌寰下至普通士兵,都極其費解。
但是,對方不主動攻擊,作為守方,陳軍也不敢冒然出關攻擊。只好壓著心中焦躁,尋找對方的破綻,從而力求一擊得手,最好能夠一擊之後,能把濟州的兵馬打退打殘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