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規劃,不過王在晉嫌這個預算規劃太貴了,所以從四五百萬兩瘦身到九十三萬兩,並且還包括了衙舍、銃臺、營房等等的修建費用,總體來說費效比還是不錯的,雖然花費近百萬,但卻讓山海關成為了堪稱金湯固若、萬世不拔的雄關天險'5'。
按說這方案專家組業已透過,工程預算也經審計完成,朝廷立即批覆,經費都撥了一批下來,施工隊都陸續進場開工了,事情是板上釘了釘,不應該再有什麼變數了,可到最後還是發生了意外,因為袁崇煥來事兒了。
袁崇煥在《明史》裡是個“忠肝義膽”的“光輝形象”,但其實他卻很會玩陰的,他跳出來反對不說還把黑狀告到內閣首輔葉向高那裡,所以這才有了孫大學士手裡的那份上訪材料。
袁崇煥告狀的材料裡說,王在晉不顧眾人反對獨斷專行,耗資百萬去修“八里鋪重城”,結果是“群議鬨然”。'6'
實際情況是“群議”自然沒有錯的,但“鬨然”卻並不代表反對,只能說明討論很熱烈,具體形式多種多樣,聲援的、出主意的、讚賞的、嘉許的各有不同。
先有戶科周希令提出與王在晉類似的計劃'7',他提出可由中前所入海口築一邊城到黃土嶺,城牆約有十七里,算是出主意的。不過,此城造價頗高,估計是用了鋼筋混凝土,十七里要四五百萬(王在晉的三十七里才93萬)。
此後兵科沈應時又複議他們二人的方案'8',說兩個都不錯,算是聲援的。
接下來兵科賴良佐又提出,可先修王在晉所提議的八里鋪,等完成以後再修周希令的'9'。(果然是兵科的,軍事上倒是有雙保險,可惜缺乏經濟頭腦)
天啟對王在晉的方案批註是“著該部議行”'10',所謂“該部”就是兵部,此時兵部尚書張鶴鳴就在山海關,他和薊遼總督王象乾也都贊同王在晉的提議'11'。
總結:
在明晰了八里鋪重城計劃出爐的來龍去脈以後,其實也就能夠理解《明史》在敘述這段歷史時大肆篡改、刪減的良苦用心了。
《明史》的思路就是用杜撰出的低階錯誤(王在晉被問得啞口無言的那個)來證明八里鋪重城計劃有問題,以這個問題,來填補修築重城的真實原因被掐掉後的真空,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給袁崇煥,找個合適的理由來反對修建八里鋪重城,或者說以此來反襯袁崇煥的正確。
說得這麼繞,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是袁崇煥的反對根本沒有道理,所以需要找些說辭來搪塞(有道理就不會編造謊言來粉飾,而被戳穿的謊言本身即是其沒道理的鐵證)。
--------------------------------
'1'【《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
'2'【《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高嶺有乘墉之勢,斗城如鍋底之形。昔武侯雲地勢兵者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奴有戰地,而我無守地。”】
'3'【《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二王在晉題關門形勢疏:“……臣與同事諸臣謀之,有欲築敵樓,先居高山、高嶺者。夫敵樓孤峙,能擊遠不能擊近,倘為賊所乘,則益助其憑高博擊,而我失其所控御矣。有為再築邊城從芝麻灣起,或從八里鋪起者,約長三十里,北繞山,南至海,一片石統歸總括,角山及歡喜嶺悉入包羅。如此關門可恃為悍蔽。”】
'4'【《三朝遼事實錄》卷九】
'5'【《崇禎長編》卷十三兵部尚書王在晉言:“……科臣周希令議費四五百萬金以固金湯,而科臣沈應時亦亟議築起邊城為山海遮蔽,臣核道、鎮估工計費,謂湏銀百萬,蓋並造衙舍、築銃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