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營房之費盡入估數。”】
'6'【《崇禎長編》卷十三原任大學士孫承宗疏辯:“……適缺遼東經略,推侍郎王在晉以往。及在晉抵任,屬道袁崇煥及兩贊司移書故輔葉向高,言在晉去關八里以一百萬之費,築二十里重城,群議鬨然,欲臣抵關一閱。”】
'7'【《三朝遼事實錄》卷九戶科周希令題稱:“……莫若從中前所海口直接薊鎮黃土嶺止,依山修築,計工僅十七里”】
'8'【《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兵科沈應時題稱:“欲恃山海關為正邊,比如經臣王在晉議。或從芝麻灣、或從八里鋪築邊城……又如同官周希令疏:要從中前所築起直接黃土嶺尤為詳密周備。”】
'9'【《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兵科賴良佐題稱:“經臣議從三道關築一邊牆……待來年內城工畢,再集班軍於中前所築一邊城,再添一重鎖鑰。大都採取職同官沈應時、周希令兩臣之言,而兼用之。”】
'10'【《三朝遼事實錄》卷九奉聖旨:“封疆事重,卿還悉心籌劃防禦,餘著該部議行。”】
'11'【《三朝遼事實錄》卷九視師尚書張鶴鳴題稱:“……近經臣王在晉與督臣王象乾議在八里莊東築城,尤為桑土至計。”】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大能們為何會出錯
先前,三位後世研究者,經過冥思苦想,給了出各種各樣非常有創意理由,可惜都沒能說對,其中金大俠和當年明月這二位,出錯的原因,主要是他們的史料閱讀量不夠。
金大俠的敘述裡,甚至連孫承宗與王在晉那段載入史冊(明史)的掐架都沒有提到。由此可見,金大俠在寫《袁崇煥評傳》之時,只看了《明史袁崇煥傳》,並沒有同時參閱《明史孫承宗傳》,其參閱的史料確實太侷限了,連《明史》都沒有看全。金大俠在這種情況下,洋洋灑灑寫出的“評傳”,不出錯恐怕很難。
當年明月較之金大俠,稍微好點,他的敘述中提到了《明史孫承宗傳》,可是他書後的引用目錄中,卻沒有《三朝遼事實錄》,另外那篇王在晉的“題關門形勢疏”在他的敘述中也沒有絲毫的提及,可見他對《明熹宗實錄》中的內容也未曾有過深入的研究,所以出錯也不意外。
綜上所述,金大俠和當年明月,之所以輕信《明史》,就是因為閱讀的史料,極為有限,因而導致了謬誤。
不過,閻老先生卻跟他們截然不同,閻老先生的史料閱讀面很廣,以上提到的什麼《三朝遼事實錄》、《明熹宗實錄》、“題關門形勢疏”這些內容,他老人家不僅有參閱,而且還有一番“精深”的研究。
可是,既然閻會長“精深”的研究了一番,那為啥也出了錯呢?關於這個問題,我等草根只能說,大概是因為閻會長研究過頭的了吧……之所以這麼說閻會長,那是因為他老人家的敘述中,甚至對史料本身的真實性,都提出了質疑,和先前二位史料都沒讀全的,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其實,我等草根當初對閻會長敢於提出質疑還是很欽佩的,畢竟他老人家敢於挑戰史料,足見功力深厚啊,而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之後,對於閻會長此舉就只能說折服了,折服的原因,不是他老人家真的能質疑史料,而是閻會長的說辭,最終徹底的否定了他自己的質疑。
閻老先生提出,王在晉申請修建八里鋪重城後,其實並沒有被天啟批准,因此他質疑王在晉抄錄的上諭有問題。閻老師原文如下:
“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他主張在山海關外,再築邊城、興修重城。
其一,再築邊城。從芝麻灣(止錨灣)或八里鋪起,再築一邊牆,約長30裡,北繞山,南至海,把關外一片石、角山及歡喜嶺等包羅在內。使之關外有關,牆外有牆,以4萬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