讜�吹腦に闃杏興�詡醯ㄒ菜愎豢倜諾模��
'1'【《三朝遼事實錄》卷八】
第九章 出手闊綽的CEO
王在晉嚴格的執行了緊縮、勤儉的安排,其實也是在一步步的兌現他給天啟的承諾,更是以此來實現他挽救國家於危亡的抱負。
早王在晉同志在上任“總理戶、兵、工三部侍郎”之時,他就深切的感受到遼東用度的可怕,同時他也深知大明王朝在財政上的窘迫才是真正關乎國家存亡的大問題,它對國家的危害遠勝於邊患與內亂,所以當他上任遼東經略以後就立志要減少遼東用度,使之不至於成為危害國家的“尾大不掉之患”:
王在晉題:“年來遼左興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當量力而進,不至束手無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1'
而孫老師到了遼東則大反王在晉的策略——既然一切為戰而備,那山海關的固守就自然沒有那麼要緊了,所以八里鋪重城停工下馬,而為了“提掇道將之精神”(改善精神面貌),因此要到200裡外的寧遠去修一道邊牆(可惜天啟和崇禎都沒能熬到此牆的奠基就掛了),大力擴軍備戰(軍隊由五萬多一度增至十四萬),大量造辦軍械、甲仗,並且廣泛提拔幹部、增設衙署,以至於斗大一座關城內管事兒的卻有好幾位。
孫大人當然就不用說了,算是管整個遼東軍務的,不過關城內此時還有巡撫大人一位、遼帥級的總兵一位,這兩位是互不統屬的(因為孫閣老建議遼東總兵可以不聽巡撫的),而這種建制是很奇怪的。
孫閣老管整個遼東軍務,遼東巡撫也管整個遼東軍務,大總兵還是管整個遼東軍務,這時遼東鎮也就山海關一城,地盤小到了巴掌大一塊,但管事的卻有三位,所以關城中可謂官衙林立,再加之一大票協守副將,也皆被提拔為鎮將(總兵),於是一時間呈現出了眾人皆大歡喜的局面,而孫閣老也跟大家打成一片,只是俸祿開銷卻陡然增加了不少。
另外,孫閣老還堅決要驅趕前來設帳,充當“肉邊牆”的漠南蒙古諸部,這些蒙古部落後來大多因被逼無奈而投了後金,並被後金善加利用。
其實,孫大人的這些“大手筆”若真是專門為出擊作戰而準備,其中有一些還尚可以理解,比如封點官職,漲幾級工資的,權當是臨上前線了,好歹讓大家高興一下;又比如把蒙古部落這層隔離墊給去掉了。
不過,有一點卻是難以理解的,若以正常人的思維來看,既然一切都是為戰而備,那就應該是以大舉進攻為中心,所以只要兵將齊備、糧草充足,就無大礙了,而諸如邊牆、城池、臺堡這些防禦性工事,修與不修都無所謂了。不過,孫閣老的“兵法謀略”卻有所不同,他老人家不但大力擴軍備戰,同時還要大修城池、臺堡。
當然,如果孫老師是錢太多了,吃飽了撐的,那或許可以認為孫大人是在炫富,可是依據他老人家的自述,當時大肆耗費銀子去“擺闊”卻是在拮据的情況之下:
孫閣老曰:“臣來關外,止有八里鋪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馬。臣與各將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2'
孫閣老在拮据之下,這一出手就是“四十七城堡”,外加十四萬人馬,真可謂是進攻、防禦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都很硬啊,同志倒是位好同志,可就是不知道是誰的同志……
此時,朝廷正是財政困難的時期,在這三空四盡之際,朝廷張羅些銀子發到遼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您孫老師既然已經準備了用於大舉進攻的兵力(十四萬人),卻為何又要修築縱深達200裡的超級防禦工事呢(關寧防線)?
要知道,聞名世界的馬奇諾防線,縱深最寬也就十幾公里,可孫老師的防線縱深卻達到200裡,這麼厚的縱深,還要密佈數百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