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臺、堡,那要拿多少銀子才能填滿?您老就不怕把朝廷給吃垮了嗎?真要是吃垮了,那您孫老師可就是後金的同志了!
孫老師對此的回答是,進攻是肯定的,但這些城池臺堡的修建,卻並非是單純為了防守,它們真正的功效還是為了進攻,因為在200裡的防禦工事縱深內可以屯種,屯種所得又能貼補遼東軍需,以減輕國家的負擔,實在堪稱一舉兩得。
話雖然說得好聽,理由也相當不錯,但可惜的是孫老師屯種所得太少了,每年就十八萬兩'3',跟遼東每年消耗幾百萬一比,還不夠塞牙縫的!
在孫老師擴軍以後,僅山海關一處的人馬和官員,每年光吃喝拉撒就要耗費四百萬兩,這還不算遼東的其他用度,比如造辦軍械、官衙建造、等等所耗費的銀子,所以區區十八萬兩的屯種所得,對於整個遼東用度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4'
其實,如果僅僅是不夠塞牙縫那都還不是大問題,畢竟人家孫老師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每年還算是有十八萬兩的進項,總比沒有強吧,可若是再算一筆帳,估計孫老師又得鑽地縫了,因為他大搞屯種除了“進項”以外還有“出項”,那就是四年裡修建“四十七城堡”的費用(諸如買耕牛、農具這些支援三農建設的暫且不提)。
之前,王經略都把一個銅板掰成兩半花了,可93萬兩也就能修三十七里城牆,按照這個標準來換算,老孫頭扛著鋤頭屯種四年,每年都還風調雨順,也就能得72萬兩,只能勉強修二十多里,而據閻會長考證,寧遠內城、外城加起來約有十五里長,前屯與寧遠相當(錦州比寧遠大),若減去這兩城,那老孫頭剩下的收成所能修的城牆就只有7裡多長了(37…15X2=7),如果再由“四十五城堡”來分(47…2=45),那每座城堡連80米城牆都分不到,圍成一圈大小也就是一個四合院。
在明朝邊鎮修建裡,如寧遠、前屯這些衛城是可以駐紮好幾萬軍隊的,其餘各堡城或駐軍幾百、或駐軍一千多不等,所以四合院顯然是住不下的。
另外,這“四十七城堡”並非是孫大人四年“政績工程”的全部,孫大人的“出項”裡還要包括有數以百計的“臺”:
大學士督理軍務孫承宗奏:“……自八里鋪起歷寧遠城,堡十有二,臺六十有六,抵中左為二百七十里,北偏為邊,自鐵場堡歷永安迤□而東,抵椴木衝錦州界,有邊堡二十一座……臺一百二十六座,地與西虜為鄰。”
按照孫大人的敘述,自八里鋪到寧遠與錦州分界處,期間距離是270多里,就設有“臺”共計192座(66+126)。而孫大人四年守遼下來,城池臺堡並非僅修到寧遠為止,孫大人的政績工程是一路修到了右屯,此處離八里鋪起碼有400裡之遙,所以除“四十七城堡”外,還應有“臺”數百座,若照此算來孫大人的政績工程真可謂浩繁、宏大,只靠老孫頭自己扛著鋤頭的屯種所得是怎麼也夠不了的,最終還得靠天啟這位董事長自己來掏腰包,用自己的私房錢來填。
皇帝的私房錢叫做“帑金”,孫閣老是皇帝的老師,所以從來不客氣,左一個幾十萬兩,右一個十幾萬兩,拿得是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因此孫老師守遼東,除每年有五六百萬遼餉花銷以外,還有額外的帑金消耗,數目也相當可觀。
不過,錢雖然是花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怎麼好,孫老師在遼東的種種作為,總結來看就好比是,修了一大堆豪華的廠房,再請上一大票保安來保衛,但廠房裡卻在糊紙盒,每年的銷售收入還不夠繳電費的,而保安的工資就更別提了,所以還得不斷的追加投資……
綜上所述,這位孫大學士確實是標準的八股文應試教育的產品,文章錦繡、宏大(篇幅確實很長),但算數卻不怎麼好,經濟生活方面就更是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