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您孫大人新官上任的,至少應該有三把火吧,可這才三個月就熬不住了,在最緊要的關頭,居然打起了轉二三線的主意來,這也太不敬業了,完全不符合優秀黨員的形象(東林黨)。
兵部大概是看出了苗頭,所以很客氣的給否了,說您孫閣老要去登萊,雖然是大手筆(雄略),但那裡有巡撫在管,您啊還是老老實實的在山海關待著吧(實未便去關一步也),最後還擺了孫閣老一道,說是要請天啟下旨,嚴令登萊巡撫,趁著現在海河封凍了,搞點什麼動作,配合一下山海關。
兵部這樣說,其實也夠損的,因為登萊是以水師見長,負責的是渤海灣周邊海防,如果出擊敵後,怎麼也不能選在海河封凍的時候,這實在是不便啊……既然不便,那您孫閣老此刻去了,又是圖什麼呢?所以,兵部這完全是有意在引人無限遐想,算是擺了孫閣老一道。
在去登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之後,孫老師可能還沒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未意識到問題似乎有點棘手,所以在天啟三年裡,他連續幾次提出要離開遼東,可都沒能得到首肯。在此之後,孫老師可能覺察到問題有些深沉了,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老人家決定試探一下朝廷的底線,所以就來了一次動靜很大的火力偵察,堪稱大手筆,頗有沉雄博大之風。
天啟三年十二月,孫老師上疏,要求同時裁撤“薊遼總督”和“遼東經略”,設立一個大總督,把兩個職位兼任了,居中排程,薊鎮和遼東鎮的一切款、防事宜,都交給兩鎮的巡撫打理,而那位大總督,只管兩個巡撫就行了。
在丟擲這個“大總督”的設想以後,孫老師很謙虛的建議,調他老人家回京,只在殿前當個老馬識途的參謀(決無可能)。如果朝廷不准他孫大人離開山海關(肯定不準),而要他來當這個大總督(那是一定),那就必須得有探親假,且不能受兵部調遣,萬事都要直接聖裁,每年必須有覲見的安排,廷議對邊事還不能亂嚼舌頭,否則就不幹!(則臣不能任'4')
這麼大的裁撤,這麼橫的要求,朝廷能答應嗎?其實,孫老師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他這是要跟朝廷賭一把,一旦朝廷答應了,那就算你孫老師倒黴,因為朝廷那是鐵了心要讓您在這個火坑裡化成灰;而如果朝廷不能答應,那說明您老興許還有救,尚有脫困的可能。
可不幸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朝廷並沒有和孫老師頂牛,很順利的就同意孫老師所有的要求,天啟帝更是無所不允(凡所奏請,無有不從'5'),只是在“覲見”這個問題上,皇帝陛下稍微多了一句嘴,意思是好歹我是皇帝,大家想要見個面的,也不是不行,不過嘛,還是容我先來開這個口吧(朕亦欲見卿,但少須寧帖,自召命'6')。
這下子孫老師徹底陷入迷惘了,他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當初因掐架而入局是多麼的失策。同時,孫老師也深切的感受到,有時候被人過分信任了,也是一種負擔,這就好比《潛伏》中的餘則成,因為太受站長信任,死活不放他走,最後連脫困的機會都喪失了,孫老師此刻也有同樣的苦惱。在暫時認命、放棄幻想之後,孫老師基本上消停了一年,整個天啟四年中,只有五月有過一次推薦兵部的趙尚書來代替自己,被否了以後就算了。
--------------------------------
'1'【《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四】
'2'【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3'【《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九“今城關有兩總兵當大敵,而撫臣閻鳴泰其才可當重任,此時臣宜東向登萊,號招大兵,宣揚聲勢。”】
'4'【《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二】
'5'【《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二】
'6'【《明熹宗實錄》